•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散文诗歌
汉江的爱情
2018-09-07  来源:本站原创

■ 袁国燕4JX安康新闻网

不谈爱情已经很久了。4JX安康新闻网

今夜在汉江,却风生水起地激荡着一个话题:爱情。尽管我知道,这次来安康,不是奔爱情而来,不是冲汉江而来,我们的任务是采写蜀河古镇,而且一个月前就安排了行程,但此行与汉江的邂逅,竟然是七夕节之夜。4JX安康新闻网

当然要去汉水江畔走走的,谁也不想辜负一条江的千年深情。今夜的江水,并不见浪涛,只铺一片波光,任月亮顾影自怜,任江风起波弄纹,任霓虹把倒影荡漾成五彩音律。岸边的酒吧和茶楼,像漂浮的画舫,氤氲着推杯换盏的浓情,衣袂飘飘的蜜意。一个送花的快递员匆匆走过,尽管此时送花有些晚,但他依然是爱的使者,即将敲响一扇幸福的门,或者拨通一串甜蜜的手机号码。4JX安康新闻网

酒吧里飘出熟悉的民谣《董小姐》。宋冬野富有磁性的嗓音,娓娓道来的思念和诉说,平时就令人动容,此时此地听来更是“抓心”。恍惚中,几句同样忧伤的句子浮上心头:4JX安康新闻网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4JX安康新闻网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4JX安康新闻网

2000多年前那位伐木刈薪的樵夫,背着柴禾,望着滔滔江水拍膝叹息,求而不得的无奈,恨不成钢的懊恼,爱之思之的刻骨,我在这一刻,忽然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不知道樵夫的诗是不是就在眼前的汉水江畔写就,我只知道,这是《诗经》里明确提到汉水的诗,汉水不但出佳人,也出多情的才郎,哪怕是樵夫,也能望江抒发思念和惆怅。这个樵夫并不知道,对心爱姑娘的爱恋,让他成为中国山水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爱情随着江水流到了二十一世纪,鲜活了2000多年。4JX安康新闻网

一条河流的爱情,就这样发端了。4JX安康新闻网

这自然意味着,汉江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在水一方。也只有承载着江水般浩淼的爱,千年流淌的河流,恐怕才能称之为爱河吧。4JX安康新闻网

这条爱的河流,孕育出一座安康小城,也哺育了才子佳人。去年读到汉江边一位女作家的一篇小说,叫《绿野之城》,讲述发生在汉江边感人的爱情故事。1983年那场大洪水,汉江虽然闯了祸,却让一对恋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倾城之恋。汉水没有成就他们的婚姻,却成就了他们的爱情。4JX安康新闻网

汉江边长大的散文家陈长吟一直关注南水北调工程,他在自己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水调歌头》里说,要为汉江立传。我不知道汉江的传记里除了爱和歌颂,除了一江汉水送北京的奉献,有没有写到汉江的爱情,但我敢肯定,他的书,是蘸着爱的墨汁写成的。4JX安康新闻网

汉江边的一位企业家,是纪实文学委员会成立时,吸收的一员大将。他是扬州人,部队转业后,一直寻找最宜居、最宜创业的城市,最终驻足小城安康,在汉江边开了一家酒店。汉水是福水,让这位扬州才子扎下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文学。4JX安康新闻网

有爱就有情,最是长情汉江人。有时想想,其实爱情这个词,尽可以分开来。有爱有情,固然是人间至欢;无爱有情,长情陪伴也不错;最不济的有爱无情,也是一种幸福的心伤。4JX安康新闻网

江岸的霓虹灯依然变幻闪烁,妩媚着夜色,橘黄、蓝紫,盈绿,玫红……风的翅膀打翻了颜料盒,江面成了画布,任色彩如墨般晕染,湿洇洇的。汉江上的桥也披上了梦的衣裳,远远望去,像一道虹。我想,今夜的主角,那天上的织女,地上的牛郎,一定会错把彩桥当鹊桥,相会在灯火阑珊处。4JX安康新闻网

小时候,我听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后,就常常仰头看天,却一次也没看到鹊桥。我的家乡有个风俗,每年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这一天,订了婚的小伙要“追节”,就是男方要给女方家送礼,上门看望。每到“追节”那天,我就莫名地兴奋,找尽各种理由串门儿,挣糖果,再把各家未来的女婿看个够。晚上呢,约一帮小屁孩挤到我家的葡萄架下,因为大人说,七月初七晚上站在葡萄架下,能听见牛郎和织女说话。我们连续站了几年,什么也没有听到。4JX安康新闻网

长大后,一个男同学寄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写一句:“我心中,你最重”。那时的我,没有听过牛郎织女的情话,没有读过《诗经》,更没有看过汉江,就以为那是世界上最美的情话、最重的誓言,心满意足地把自己嫁给了他,把浪漫的爱情变成了柴米油盐……4JX安康新闻网

店家端来几碟凉拌小菜,又提来一罐黄酒和一大壶苦荞茶。茶色和酒色都是清透的浅黄,酒是至爱,茶是长情,爱和情,本该就是一个色彩。不知是江风生情,还是老酒醉心,同行的文友才思泉涌,纷纷现场作诗,并且玩起了诗歌接龙。我没有记住他们的诗,只记得自己拍疼了巴掌,只记得江岸如梦如幻的彩虹,以及那天上人间的爱情。4JX安康新闻网

水荡爱,风熏心,月含情。哦,汉江,你生来就是一条爱的河流。即使爱情落满尘埃,你也会将它洗濯如初。遇见你,就遇见了初心,爱上了爱情。4JX安康新闻网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