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琛
1969年3月,正处在“文化革命”两派争斗、管理混乱状态的安康巴山机械厂,迎来一批盼望已久的退伍军人。我是来自黑龙江高寒禁区大兴安岭铁道兵第3师11团9连的战士,成为令人羡慕的“老转”队伍的一员。进厂不久我就以舞文弄墨的特长而崭露头角,活跃在政治运动与文艺舞台上,尽情挥霍着浮躁的青春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风乍起,国家迎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春天。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下子点燃被耽误一代人的求知欲望,我也加入到追梦大军行列。一套十几万字的电大中文考试辅导资料十几个人排队等着用,我索性利用1982年春节假日完整地抄下来,装订成厚厚的几大本自学。那年3月,我如愿考上陕西电大首届中文专业,开始正规地学习各科课程,为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积蓄能量。
就在我废寝忘食在电大读书时,1983年7月,安康发生一场4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安康老城遭受灭顶之灾,秋季教材毫无着落,电大还会不会办下去?我们心急如焚。有救灾车辆把新华书店被淹书籍全部拉到造纸厂,准备打成纸浆,大家纷纷赶去,头顶烈日,在臭泥污水中寻觅教材和各类书籍,以大书1毛、小书5分的价格买回来晒干读用。几天后,电大工作站贴出布告,宣布秋季正常开学,教材由兄弟市县支援,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企业对办电大并不热心。1984年11月的一天,厂党委把我找去,介绍刚刚发生的机械动力科的工程师们冒着连日大雨和泥石流险情抢修因山体滑坡导致电力中断、工厂停产的感人事迹。厂领导要我写篇报道发表出去,大力宣扬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诚惶诚恐地参加采访座谈,连夜写好通讯稿,送交《安康日报》编辑部,焦急地等待着。不到十天,我的《在动力中断的日子里——记巴山机械厂的几位工程师》全文发表,我的命运也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被正式调到机动科任资料员兼文书,从此有了独处一室的学习环境。
1986年,幸运之门再次向我敞开。就在电大毕业,分配无望时,三机部命令将安康巴山机械厂迁往河南新乡。经安康县政府和巴山厂协商、考察,我被分到安康县地方志办公室。在一年借调期间,我圆满完成抢救史料、征稿、编撰《经济综述》《党派群团》《商品经济管理》等篇目,受到县志办负责人及分管县长的肯定和器重,被正式调入县志办,成为一名专业史志编辑。2005年,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局领导说,刚刚机构改革,任务重,新人多,要我留下来继续工作。2009年初,二轮修志开始,根据局里推荐,区委区政府聘任我为《汉滨区志》主编。截至目前,我已经在史志岗位连续工作30多年,参编、主编十几部地方史志和十几部年鉴,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2017年9月,我被汉滨区组织部、老干局授予“优秀离退休干部”称号。
2015年10月,市图书馆组建安康首个读书会,不久我也荣幸加入并担任副会长。在读书会,考虑到读书易,写读后感难,写系统专业的书评更难。我就用自己的经验学识,辅导大家写读后感,认真写书评。现在已经为《长征》(王树增)、《1983安康大水灾》(和谷)、《白鹿原》(陈忠实)、《江湖边上》(杨志勇)、《草医肖老爷》(陈绪伟)、《花在飞翔》(李爱霞)、《拨亮精神的烛光》(叶松铖)、《心语风影》(陈平军)、《蜀河古镇》(潘定安)、《汉滨区乡镇志》(方琛主编)等作品写读后感和书评20余篇,在读者和作家之间建起沟通的纽带,为推广全民阅读引路架桥。
2016年9月,安康人周末读书会组织有十余名退伍军人中的成功人士组成“老战士送书香”活动,我带着《安康县志》《汉滨区乡镇志》《秋实集》等成果一同前往白河县图书馆赠书,一路上大家亲切地称我为“老班长”,我感觉当初洋溢着人民军队豪情的青春又回来了。
岁月如斯,初心无悔。一个老兵的半生书缘,既有艰辛的付出,更有满满的收获。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借此与书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