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 明
一年一度又逢秋,秋说来就来了,QQ空间、微信朋友圈,秋的话头又多了起来。置身在秋里,我就忽发秋问:秋是什么?
单这个“秋”字,就耐琢磨。“秋”字一分为二,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火”,怎么回事呀?难道“禾”能当柴火烧了,那就是秋了?或者太阳像火一样烤“禾”,那“禾”不是等着被烤干么?“禾”干而枯,还是个柴火!这样解秋,其实妙哉!秋自“立”日之后,万物由荣而渐枯,“禾”也渐枯而终成枯禾,只能当柴烧了。农人或储枯禾而备冬取暖,那应该是秋尽而冬至了。秋禾火烧而成灰,灰撒大地而肥田。如此说来,秋不但秋收、秋藏,而且发挥余热,不遗余力。秋,不是奉献么?
俗话说:“晌午立了秋,早晚凉飕飕。”还有句口头禅,出自宋人辛弃疾的名词《丑奴儿》:“天凉好个秋!”这么说秋就是凉了,凉就是秋了。那是当然的!即使秋老虎肆虐,晌午红日当空,炎热似乎并不逊于盛夏,但一俟日落,热气顿消,有风徐徐,清凉也就随风而至。即使红日未落,人躲到阴处,凉也在那里候着。秋一旦降临,天凉真是早晚的事。风是凄风,雨是苦雨,天就凉透了,连树木花草都凉得瑟瑟发抖。谚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秋凉而寒,是该与冬交班了。
秋能想象么?能的!其实不用想象,秋都挺色的,甚至径直可以说,秋就是色!与春色比,秋色并不逊色。这是有诗为证的,诗出唐诗人杜牧之绝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不算色吗?我忽然忆起了宋人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是凄然之色,却也算得是凄美之色。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天地抖擞精神,不就是向人显摆秋色么?一眼望去,那金浪滚滚的不是稻田吗?金色在望,不等于秋色在望么?这样的秋色不言而喻,寄生了秋收在望的喜悦之色。这么说,秋色又等同喜色了。
但是,自古而今,人多悲秋,这是何故呢?
最著名的,应该是“黛玉悲秋”吧?我就不解了:年纪轻轻个女娃,咋就悲秋了呢?但一联想到“愁”字,就释然了。秋上心头了,那不就“愁”了?说“愁”最著名的,当然首推李清照,她的《一剪梅》中就有名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真是愁锁眉头了。她还有一首《声声慢》,说得更直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什么呢?“满地黄花堆积。”黄花并无愁嘛,顶多也是秋吧?偏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真是心上有个秋,不愁才怪了!悲愁是孪生姐妹,愁秋当然要悲秋了,这应该与年龄无关。所以不能说秋就是愁,只能说心上有了秋,自然要生愁了。
秋是一味禅。唐人有这样的诗句存世:“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诚哉斯言!一叶由春芽而嫩叶,由绿色而变黄,直到被风吹落,经过多少回风吹雨打?蒙受过多少日晒热烤?可谓有阅历了。那黄叶就是秋叶,一树的叶黄了,一秋的风景不就是回光返照么?秋日禅鸣,即便是天籁,却也是秋声;秋日花红,即便是美色,却也是秋色;秋日月好,即便是满月,却也是秋月!世间万物,逢着秋了,就打上秋的烙印了。天上南飞的是秋雁,地里鸣叫的是秋蛐,秋水里长的是秋荷,秋树上结的当然是秋实了。风是秋风,雨是秋雨,连冉冉升起的也是秋日,照耀大地的也是秋阳了。叶黄树上是秋,叶落满地也是秋。秋收、秋藏,一冬无忧,人还不知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