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散文诗歌
草鞋
2019-11-14  来源:本站原创

□ 郭华正zVq安康新闻网

大路边上打草鞋——有人说长,有人说短。这句歇后语通俗地反映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苏轼的警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道出的哲理。zVq安康新闻网

从我记事起,农民都以穿草鞋为主,就像现代人穿皮鞋运动鞋一样,习以为常。入冬才穿一双自做的布鞋、棉靴。只因草鞋是鞋类中最廉价、最简单的。在那长年温饱线上挣扎的百姓,穿草鞋是一种战天斗地的生存智慧。zVq安康新闻网

草鞋的原料简单。常用的龙须草、稻草、苎麻、布条等家有地有,就地取材。民谣道“龙须草,是个宝,打草鞋,真轻巧,小女搓绳娘说好,只要勤快起得早,遍地是钱使不了。”生动形象地道出龙须草的功用,喻示人民用勤劳双手编织美好生活的人生哲理。zVq安康新闻网

编草鞋的工具简单,叫草鞋耙。用一段横木,上安5个手指般的木柱,中部用一截短木,以勾住板凳一端,人坐凳上编织。人们借用这丁字形的草鞋耙讥讽那些好逸恶劳、投机钻营不着调的人是“草鞋耙子做枕头——八面不治弦。”zVq安康新闻网

我祖父是打草鞋能手,一天可打四五双。一米左右的龙须草到了他手上,像是化成丝线捏在绣女手上,左摇右摆,上翻下飞,一会儿缠鼻梁,一会儿安耳子,动作是那么娴熟有趣,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打的草鞋轻便、平整、匀称、漂亮又合脚。我是穿祖父的草鞋长大的,放牛、割草、干农活和上学都离不开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乡村大人小孩一年只穿一双布鞋,走亲戚、过大年穿上布鞋就像吃了蜜一样的高兴、甜蜜、滋润,平时当然是珍惜,舍不得穿。zVq安康新闻网

我是平板脚,走路脚重费草鞋,同时发的草鞋,我哥能穿一个周,我只能穿四五天,怕挨批评,咬着牙关赤脚上学,乡间小路,凹凸不平,疼痛难忍。逼着爷爷在下雨天时教我打草鞋,用心用意学,不仅会打普通草鞋,还会打“麻耳”的、“布耳”的草鞋。穿起来通气、脚不出汗、不长“烂脚丫”,既环保又便宜,难怪老百姓都喜欢它。更值得骄傲的是爷爷教我因人制宜的妙招,给谁打草鞋,就量谁的中指尖到肘(倒拐子)的长短为准绳,编出的草鞋就合他的脚长,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奥秘,成了炫耀的一时资本。zVq安康新闻网

如今,草鞋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仍怀念它,缘于它帮助我以及黎民百姓度过艰难岁月,踏平坎坷成大道。缘于它是革命功臣,红军穿着它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伴着新四军打败侵略者,跟着八路军从延安走进北京,陪着解放军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zVq安康新闻网

草鞋见证了时代进步、生活变化。有句顺口溜便是直观写照:五六十年代是草鞋干部,六七十年代是布鞋干部,八九十年代是皮鞋干部,现代是“四轮”干部。改革开放初,以尼龙袜为时尚,山区一干部穿着尼龙袜套着草鞋出门,引起捧腹大笑,并创造了一句歇后语:尼龙袜子套草鞋——土洋结合。zVq安康新闻网

草鞋系着浓浓的亲情,每当见着草鞋,我就想起爷爷,仿佛看见他趁着雨天或坐在桐油灯下佝偻着身躯,用一双粗糙而灵活的手编着草鞋,又仿佛看到红军穿着草鞋,扛着土枪,从福建出发,渡天险、爬雪山、过草地,一路浴血奋战,一路舍生忘死,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zVq安康新闻网

我怀念草鞋,更怀念爷爷和红军。zVq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