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贤会
一对绣花枕头,里面装满了故事。
这对绣花枕头是刘娟用了一年时间,一针一线绣制的,它带着一个女孩子的甜情蜜意,带着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随同刘娟一起嫁到新郎张红家。
枕头上绣了两幅画。一个上面绣着石榴树,树上盛开着鲜艳的石榴花,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翱翔蔚蓝的天空上。另一个上面绣着葡萄树,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红葡萄,一只垂涎欲滴的老鼠正瞄着那熟透的果实。枕头两头分别用黄丝线娟秀地绣着“相爱永远”、“幸福平安”和“刘娟”、“张红”两个人的名字。两幅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活灵活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体现了绣花人独到的创意设计、高超的刺绣手艺和借物传情的良苦用心。看到这对枕头,人们不禁会想起“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古话来。
这对枕头见证了张红和刘娟的爱情,也陪伴着夫妻二人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张红和刘娟住在巴山深处的农村。许多乡亲还在遭受贫困折磨,张红和刘娟下定决心,大干一番,在自己脱贫的同时带动群众过上好日子。经过多方学习参观考察,他们发现老家的山、水、土地、气候条件等天然无污染绿色资源就是发家致富的本钱。他们从河南引进种植了良种红薯、紫薯这种朝阳“长寿食品”,成立了农民种植合作社,动员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在园区劳动挣钱,并建立秦巴粉条加工厂和巴山黑猪养殖场,用红薯、紫薯加工成粉条卖钱,薯渣、薯蔓、薯叶喂猪,把红薯全部价值都利用了起来,实现红薯种植、加工、销售、养殖一条龙产业链,年产红薯170万斤,粉条30万斤,产值400余万元,出栏黑猪1000多头,收入200余万元。带动157户贫困户增收,最高的贫困户年增收3万余元。村民激动地说:“红薯是我们家的‘金疙瘩’,‘红薯大王’张红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红和刘娟在创业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遇到土地流转的矛盾、工人管理的问题、厂房建设的艰辛、资金短缺的苦恼。但是不管再苦再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拼搏、一直在奋战。而且,每晚休息时,只要他们看到这对绣花枕头,便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白天的一切烦恼随之而去,夫妻俩商量一下第二天的事情,互相鼓励安慰一下,便枕着绣花枕头呼噜大睡。一觉醒来,精神抖擞,思路清晰,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去了,仿佛这对枕头有着神奇的功效,给了他们无尽的力量和锦囊妙计,帮他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张红和刘娟的儿子张亮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这对绣花枕头,经常抱着枕头玩耍,不停地用手指在枕头上的石榴、葡萄树上比划描摹,邻居都说这孩子有画画天赋,长大了考个美术学院。上学以后,张亮果然聪明好学,不但画画的好,而且数学、生物、物理样样成绩都好,高考时被北京一所建筑科技大学设计专业录取,大家说那对绣花枕头是张亮的启蒙老师,帮助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将来一定会成为设计天才,张红和刘娟听了后,心里乐开了花。
人逢喜事精神爽。张亮考上大学后,张红和刘娟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他们的事业之中了,又购置了一套粉条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建了一个现代化乌鸡养殖厂,增加养殖产业,与农民签订红薯、紫薯种植收购协议,扩大种植面积,把全镇撂荒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了,真正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家乡小镇打造成为陕南小有名气的“红薯小镇”。面对朝气蓬勃的事业,张红和刘娟每天枕着那对绣花枕头,睡觉也格外香。
今年陕南的夏天格外不一样,三天两头下雨,连绵阴雨导致鸡发瘟了、猪生病了、红薯化苗死了,张红和刘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停地在厂里、地里和农技部门奔波。一天下午,他们又去地里查看红薯,不一会儿,乌云密布,倾盆大雨狂泻而下,在返回途中,突遇山体滑坡,瞬间将张红和刘娟吞没……
已经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张亮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回家中,在村民的帮助下,安葬好父母后,刘亮便倒在那绣花枕头上恍恍惚惚地睡着了,梦中他看见粉条加工厂的院子里挤满了好多人,爸爸妈妈在院子中央支着一张桌子,正在为贫困户发放股金,领到现金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二天,张亮给北京的房地产公司打了一个电话辞去了工作,留在了家乡的厂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