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延琴
2020年的春节,以一个没人料到的方式打开:数亿人在家里开启了“超长待机”模式。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安康市城东农贸市场做蔬菜批发生意的杨申美,早在正月初三就开门营业了。现在,因为政府疫情防控严密实行交通管制,杨申美“困”在老家镇坪县上竹镇至今没返回安康,“急得坐立不安”。
相较于“困”在老家的杨申美,1988年出生的徐菲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安康市大桥路经营一家美容院的徐菲,年前原本也是打算回老家白河县西营镇双垭村过年的,临近发现疫情形式不容乐观,便决定不回去了。从1月23日开始,便与女儿丈夫窝在出租屋里,每天闭门不出,“闷得想挠墙”。
而紫阳县人大干部李谢军则正在经历14天被隔离的生死恐惧。
2月2日,李谢军居住的小区发出隔离通知:“因小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人,疑似病例1人,对该小区住户所有在家成员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并实行健康监测管理。居家隔离时间为2月2日至 2月16日。”
确诊患者住户长期在武汉工作。1月19日从武汉市回到紫阳县,1月31日在紫阳县中医院进行胸片筛查,胸片提示存在病灶。2月3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当天转移到安康市中心医院隔离治疗,目前病情平稳。
李谢军并不认识患者。但小区整栋楼只有一个电梯口,两部电梯,临近春节来来去去的人特别多,每天都挤得满满的,谁都没把握没跟对方接触过,“每晚临睡前都要松一口气:又平安熬过了一天!”
2月7日晚上,小女儿突然发烧。李谢军差点吓出心脏病,整宿眼都不敢眨一下。第二天,女儿烧退下来了,属于正常感冒。他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好久都没能起来。
疫情之下,无人幸免。无数人处于枷锁之中,无数人又在施救。医护人员奔赴战场,解放军坚守一线,数亿人呆在家里隔断疫情。波及各行各业营业延期,损失无法估量。
而回望,历史上的大瘟疫也并未走远。 14世纪,至今令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在欧洲猖獗了3个世纪,夺去了2500万余人的生命。最近的2003年由我国广东省发起的SARS病毒,短短3个月就席卷全球,面对未知病毒,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恐惧。
此次疫情,再次让人类尝到了破坏自然和谐的苦头。也是大自然再次向人类发出的警告: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贪欲,管住人性的弱点,设置好人与自然的边界,一旦无知地打开大自然的潘多拉魔盒,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好在,这个春节,人类对于苦难的共情能力越来越强。当普天同庆失去了大前提的“普”,“庆”便成了一个奢侈品。
大年初二,微友“从春开到冬”凌晨1点在微信上写道:“医护人员可以救治患者,记者可以报道新闻,科研工作者可以研发最关键的检测试剂、药物和疫苗,物流企业可以推出紧急绿色通道,外卖平台可以试点无接触外卖,但不间断刷着新闻的我们、囊中羞涩的我们能做什么呢?看见了疾苦,手中却没有力量,仿佛躲在深山老林处远远观望。日上三竿,一觉醒来,空虚塞满胸口。”
但也不全是特别糟糕的事。生活还要继续,美好的东西值得期待,“看不见的未来,走下去才有惊喜。”
平时,杨申美的蔬菜批发店除了自己和丈夫,另外聘请了3个固定工人帮忙。门面房一个月的租金是4500元,两个儿子要上学,一家老小6口人的生活开支很大。
“虽然急,也没办法。毕竟是面对生死的大灾难,没钱赚就节省一点!”最开始焦虑,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假期无限延长,杨申美反倒坦然起来:“这么多年起早贪黑忙碌,这次就当给自己放个假!”利用这些时间,她天天在家里捣鼓好吃的,变着花样做给家人吃,“都长胖了好几斤!”
徐菲的丈夫去年跟前年连续做了2次手术,共花了50多万元。“手术后每个月的药费还要6000多元,前几天买药差不多花了1万。如果说正月这个月不营业我不担心,过了1个月还不营业的话,就有点担心了,必须另谋出路,毕竟家庭所有的开支全靠这个店支撑!”
眼看开门营业时间遥遥无期,2月4日,徐菲便在微信朋友圈卖起了面膜护肤品。“生意还可以,都是店里的顾客!”
经过了最初的煎熬,尤其是女儿发烧事件过后,李谢军一家变得平静下来,“关注疫情重要,但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也很重要。”
单位安排李谢军在隔离期间把72万字的《紫阳县人大志》初稿通读一遍,要他上班后在讨论会上拿出高质量的建设性意见,以压缩到45万字。
妻子陈锐是一名老师。业余爱好书法,现是市青年书法协会会员、县书协理事。隔离期间每天坚持书法作品创作,并通过网络为防疫工作鼓气加油。
大女儿在西安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年前刚刚中标了一个活动项目。隔离期间伏案设计活动方案,以备上班后迅速展开工作。大女儿是学音乐的,闲暇时间还教小女儿弹弹钢琴。
上小学的小女儿每天画三幅画,已经画了厚厚一叠,隔离结束后就去装订成册。
经历过非典之疼的杨申美相信,国家在尽一切努力,减轻各行各业的损失与负担!在祖国的保护下,只要团结起来,支持与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就一定可以战胜新冠肺炎!
一向乐观的徐菲笑着说,相信我们不久都能摘掉口罩,走在阳光里,去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仍在隔离期的李谢军望着窗外,繁花正在盛开,春天如期到来。
但经历过此次疫情之后的人们,能否像春天一样,以全新的姿态来对待大自然,还未尝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