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慧慧
“我被河南的‘硬核’防控措施给困住了,今年不能回娘家了。”我发微信对妈妈说。“你就安心待着哪也别去,老家也封路了。”妈妈表示非常理解。火遍网络的河南“硬核”防疫,我有了亲身体会。村口劝返点严阵以待,村里到处挂着横幅,耳边不断循环着河南村长霸气十足的喊话。我安全地待在家里这片“四方天”,但内心却越来越焦虑。
每临大疫,最可怕的是人心的坍塌。
今年是和贾先生结婚的第一年,按习俗是要到他老家——河南三门峡过年。为此我们在年前特意去大采购了一番,从吃到穿,给一家老小配置齐全。
出发回家的时候满心欢喜,一路上和先生计划着应该带些什么礼物去舅舅和姑姑家拜年。殊不知几天之后一场来自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鼠年春节蒙上了尘。
疫情初期,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眼花缭乱,真伪难辨,往昔的热闹与喜庆被对疫情的担忧、焦虑、紧张,甚至恐慌所替代。
“孕妇病例相对于其他人进展更快,一位孕25周孕妇因为病情比较重,可能要终止妊娠”、“最小确诊新冠肺炎的宝宝出生仅30小时”……同为孕妇的我,不断地刷着手机。充满代入感地浏览着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疫情消息,不知真假的现场视频和图片在微博上流窜,我不断地承受着“替代性”创伤。再想起之前和先生频繁地去超市,我焦虑得更加厉害,频繁地测体温,反复地想去医院检查,偶尔咳嗽两声,便怀疑自己也被感染了。
“我感到恶心头晕、呼吸难受、浑身无力,总是怀疑自己被感染了”,“马上要复工了,单位里安全吗?吃饭怎么办?戴口罩就能防护吗?”……同样的困惑出现在微信好友群里。快捷的信息传播,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肺炎症状,可同时,人们也会更容易感到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被感染者。而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反应在身体上,这些身体的反应又和肺炎某些症状相似,于是产生了“焦虑——身体反应——更焦虑”的负面循环,更甚者会因为极度焦虑导致惊恐障碍。满屋子熏醋灭菌、喝高度白酒、抢购双黄连不就是典型例证,一件件“闹剧”虽然表现大家积极应对疫情的状态,但更表现的是大家对疫情恐慌心理的蔓延和危机感的加重。
疫情之下,最易情绪化、最易脆弱的是普通民众的心,他们的情绪构成整个社会的应对机理,这个机理是否强大,事关对疫情抗击的成败。在现代化进程如此飞跃的今天,人越来越成为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纯物质主义的天平无疑必须向“人本”“人中心”倾斜,现代政府每临公共大事件,必然优先考虑民众意志的参与,这成为他们处理重大公共事件的砝码和标准选项。在普遍性灾难中,每颗心都需要格外被呵护,这不是诗人的远方诗意,而是灾难治理手册中名正言顺的暴款。守住每个人的心理防线,就守住了全体公民社会的心理防线,这越来越成为发展中的现代政府把握局面的法宝。这个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安康市中心医院就开通疫情防抗期间群众心理援助热线,向市民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开通网络心理辅导服务。而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提供有力指导。
令人欣喜的是,公共心理干扰正在成为一门显学,成为现代政府社会治理的要务。从这个春天全国各地抗疫的政府表现来看,谁学懂了此门功课,谁还是满脑壳糨糊,已然一清二楚了。正是比较得力的公众心理引导机制的介入,如此大的疫情灾害,我们的社会得以如此平稳地以统一意志运转着,它是国家强大的组织力的体现,更是这个国家民众所呈现出的丰沛的文化共情,它是国家软实力,也是硬实力。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既要看到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更要看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医务人员坚守岗位的一面。不被眼下灾难吓倒,心里充满必胜信念,相信政府、相信科学,听取医生的建议、专家的倡导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其次,必须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相信主流,这是现代公民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尽管我们对主流媒体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和不信任,但最终我们必须具备起码的渠道分辨能力,努力保持自己不被乱花迷眼。我们应通过正规渠道搜索相关科普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传播途径,对不实消息进行有效“隔离”,减少盲目的失控感与焦虑感,保证正常的作息与充足的睡眠。并通过手机与亲友形成感情支撑,同时为自己制定看书、听音乐、看电影、学习新技能等宅家计划来分散注意力,在至暗时期,让心头保持感受阳光的功能,而不要轻易陷入自己的至暗时刻。
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人都是受威胁者,人人也是抗疫行动者,我们需积极应对,树立信心,科学防范,共克时艰。给“嘴”戴上口罩的同时,“心”却要卸下防护服,这样当我们满耳是春天的寂静,我们也当能透过“心窗”,看到春天的繁花正在天地间热烈地萌动,新的成长谁能阻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