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绪伟
夜幕降临,月亮总会或缺或圆地从东山升起,无声无息的从西山落下。
倚在大桥栏边,追寻月亮的足迹。我情不自禁的问:月亮的身影,你留给了苍穹吗?苍穹无边际。月亮的笑容,你留给了星星吗?星星直眨眼。月亮的脚印,你留给了大地吗?大地无印记。月亮的颜色,你留给了草木吗?草木无言语。月亮的清辉,你留给了江河吗?江河泛波粼。月亮的泪痕,你留给了思念吗?思念却无声。
月光之下,苍穹依旧那么深远,星星依旧那么闪亮;大地依旧那么广袤,草木依旧那么茂盛;江河依旧那么浪涌,思念依旧那么缠绵。这一切似乎都与月亮无关,她就那么淡淡的、寂静的、自然的明亮着,慢步走过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
西山一落月,天空就放亮。上学的、锻炼的、赶早活而晨起的人们,顺着月亮走过的地方,急匆匆的行步。感觉路边草丛有露水,坡梁树木、田地禾苗是绿色的。俗话说:雁过留影,风过留声,水过留印,人过留名……那么月亮这样走过,却没见留下什么呢?记得一位老农对我讲:月亮的脚步太轻了,一点声响都没有。她走过的山水林地、院落农家,虽有光影树形、虫语水声,却到了月落日出后,就无踪无影了!再看看大雪的冬天,早起雪地上,只有狼的脚印,野猪的脚印,猫狗的脚印,飘落的树叶,找不到一点月的足迹。太阳走过就大不一样了,霞光五颜六色,乡村鸟鸣犬吠,田地庄稼见长,衣被晾晒且干,人们感觉暖和……他的脚步强劲有力,留下的足迹深沉。
老农的话,触动了我心,但又让我疑惑。嫦娥为什么会奔月?中秋人们为何要赏月……一连串的传说在我脑海翻腾。母亲又对我说:黑夜屋点灯,月照夜行人,光照人间不留痕啊,月亮的心思总是善意而美好的。孤独时,月思故乡人,她的足迹是刻在人心底的;眷恋时,月映有情人,她的光线就是相思的泪痕;中秋时,月圆合家欢,她的形影是人们敬拜的月饼。所以,月因嫦娥而明净,中秋赏月祈团圆,月亮的美好在人的心里。故而,心中有月,则有迹;心中无月,则无痕。
读过《诉衷情·长因蕙草记罗裙》之词,便知宋代词作家晏几道,一语道破何为“月无痕”。“……风有韵,月无痕。暗消魂。拟将幽恨,试写残花,寄与朝云。”词人体验到:人世之间,吾可见“风”动中恋人的姿韵,而难寻“月”光中恋人的身形。因而只能心随残花肆飞扬,意逐朝云任飘荡。词人虽抱怨“月无痕”,但却将那幽恨深藏遥念的心中,寄托于月光中能寻觅出恋人的倩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描述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唯独有月相伴,便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这种想念友人、沉思故乡、渴望远方的诗人……将月之痕刻在了心底。
我总认为,月是有痕的。每当夜晚来临,爱坐在河岸边,静观摇曳的水中月,那月色、那波光,那树影,不正是月亮行走的留痕吗。有时我还痴月,举起双手,掬一捧月光,浮起深深思念,细数一种情怀。然后,“……将一捧月光撒出/ 把一直藏在心底的密语/ 写给鲜花盛开的春天/ 寄给热情似火的夏季/ 献给丰满成熟的仲秋/ 送给银装素裹的寒冬/ 舒展成诗的韵律/ 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写下这首《心中的月亮》诗歌。
月有痕,痕在“景、情、思、恋”的心中存记、刻印。
我相信一位诗人,言说与月亮的邂逅:“曾在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带夜郎西’中见过你;也曾在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遇到过你;更曾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碰到过你。”诗人让我明白了,月是一双量天量地的脚,可以照尽天涯海角。我想,邂逅月亮的心情,该是多么的纷然杂陈。
梦中的月亮,弥漫而传奇……月亮,常在静寂无奇的夜晚,期盼已久的节日,牵挂思念的时候,悄悄贴近你的门楣和窗口,你便会依门贴窗而久立。不经意间,她走进你的心房,把你带进无边的月色里,让你随心而去你想去的地方,分享那悄静、纯朴、靓美、甜蜜的月色之夜。
月无痕,轻轻走过;月有痕,明亮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