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攀强
晨练结束,我从河堤上到公路,一辆公交车由南向北开来,在我面前的站台停下。从车门走下一位老农,顺手搬下大筐小筐的蔬菜,放在路旁,准备挑到旬阳农贸市场去卖。
我感觉这人似曾相识,走到跟前认出这是老家的刘哥,七十多岁,面部黝黑,身板硬朗。尽管多年未见,他同时也很快认出了我。
我问刘哥咋这么早就到城里来了?他说六点多就起床了,到城里来卖菜。还说现在太方便了,从老家门口坐上公交车,不要半个小时就进城了。
我随他穿过公路,拐进农贸市场,看到街市两旁,摊位林立,蔬菜遍地。同时发现不少摊位前的卖菜人都是我的老家人,除了刘哥,还有王哥、张哥、李哥、孙哥、梅姐等,他们正在那里忙着。
我平时很少买菜,到农贸市场来得较少。今天来到市场看到好多老家人,既惊奇又亲切,一一和他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种菜卖菜的情况。随意交谈中,得知村里不少人家都经营有菜园,每天早上乘公交车进城卖菜,结束后又乘公交车回家吃饭。从他们的言谈中,感觉老家人进城与回家简直是生活的常态。
这让我异常惊讶,我的老家位于汉江南岸巴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过去交通闭塞,不通公路,人们出行十分困难。那时从老家到吕河集镇,要走十几里的山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想到县城,还要从吕河集镇坐船过汉江,再要步行二三十里的路程才能抵达。
记得在吕河集镇上初中时,我最害怕的是走那一段山路,空手倒还罢了,如果背着东西,走不了多久就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到县城卖羊那次,我和父亲天不亮就出发,回到家里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了。
近些年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老家也像千千万万个乡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就公路一项,家乡先是修了一条从旬阳到平利的“旬平县际公路”,连接了村子通向外面的世界。后来“十天”高速修通了,不仅穿过整个村子,而且旬阳高速出口就设在我们村子。再后来,地方政府又修通了从旬阳城区到旬阳高速出口的引线,更加缩短了老家到市区的距离,父老乡亲进城办事容易多了。随着旬阳将城区周边的吕河镇、白柳镇、城关镇一起纳入整个市区大规划的实施,老家的那个村子也一并纳入了大市区规划范围,随之开通了公交车,从此村里人进城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了。
勤劳善良的老家人因地制宜,有的外出务工,有的种植粮油,有的发展蔬菜,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尤其是家住平定河两岸的几十户村民,他们利用土地资源和水利灌溉条件,积极发展蔬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好。他们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将老家鲜嫩的蔬菜送到吕河集镇,送到旬阳市区,丰富了城里人的生活,自己生活越来越甜蜜。
通过和卖菜的乡亲们详细交流,使我了解到家乡不少新情况。我问刘哥家是不是村上种菜最多的?他说:“我家坡地多,坡地主要种粮,只有一亩多的河边地种菜,一年收入接近两万元。”他告诉我村子里种菜最多最好的是刘金库和王顺义,每家都有两三亩菜地,年均各自收入五六万元。旁边卖菜的陈叔接过话茬:“他们种的那点菜算个啥?我家种了十几亩地的蔬菜呢!”我对陈叔不熟悉,经过询问,才得知他是大河南人,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户,年均卖菜收入二十多万元。
触景生情,我想起了今年三月回老家的情景,一眼望去:遍地是青青的麦苗,连片的油菜,一河两岸绿油油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