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安康有个谢青天
2017-11-14  来源:本站原创
世人皆知,河南开封有个闻名于世的包青天,岂不知陕南安康也有个流传千古的谢青天。清代百余年间里,汉水之滨的谢氏一门,不仅接连高中了谢玉珩、谢裕楷、谢俊崇三位进士,另有七人中举,三个知府,九个县令。而且所有出仕之士都能以勤俭品端、爱民清廉而深受百姓赞誉,为汉水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这其中,当数人称“谢青天”的谢玉珩名气最大。
 
谢青天原名谢玉珩(1781~1854),字宝书,号鹤舲,安康流水店陈家坝人(今汉滨区流水镇中心社区)。自幼聪慧,五六岁嗜学如成人,从兄学经书,后与张补山共师乡贤董朴园。董谓张博而才,谢拘而谨,乃安康少有之大儒。嘉庆十八年,(1813年)谢玉珩拔贡,二十一年中举,二十五年以进士分发四川,历署新宁、德阳、昭化、绵竹、达县知县。从政期间,清正廉洁、守法奉公,并且为民请命、除暴安良,赈灾济贫、减赋安民,崇文重教、创办义学。谢玉珩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川北一带做地方官,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特别是善折狱,凡遇疑案,再三推勘,不得真情不止。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其在昭化任知县时侦办的一件凶杀案,在民间演绎出《谢青天断案》。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谢玉珩出任昭化知县,上任不久遇上一个十分棘手的案子:劫案连着凶杀案,据情理推之引出双尸案,贸然开棺验尸又惹下泼天大祸。皇上限期三个月查清案情,否则株连九族。谢老爷子于是微服私访……蜀人慕其德行,于是呼之“青天” 。
 
据谢氏后裔珍藏至今的谢玉珩父亲谢元敬撰写的《自叙年谱》载,谢玉珩赴蜀上任时,其父谢元敬临别告诫说:“凡为官者,荣亲易,不辱亲难。此去当为蜀民造福,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倘旅费不足,着人归取,余力尚能勉凑也。”次年谢玉珩因手头费用拮据,遵父嘱着人归取银二百两,而不累及百姓。
 
谢玉珩后移任绵竹,道光四年大灾,他全力以赴救灾散赈。先清户口,分极贫、次贫,据门牌发给米票。设两局,极贫归赈济局,次贫归零赈局。贴出安民告示,约日散济,每砍领五日粮,民无拥挤守候之苦。有议设粥厂,他说:“施粥杂沓,稍有颜面者,甚于嗟来之食!”
 
他还办团练,禁盗窃以民捕贼。为劝化乡民,又用乐天体,编五、七言俚句俗歌,张贴街市通衢,妇孺皆能成诵。邻邑并有抄录,传为家训,地方一绅士录为一册,题名《谢公宦蜀政治录》。凡官去任时必减价税,印契人惊问其故,他说:“吾资金无忧不给若后任新莅斯土,倘所需不敷,不又重累吾民乎!”执政爱民深得川人拥戴。离任新宁,士民攀留,四境奉送万民伞,抵昭化,民相候道左迎接,并建德政坊,书“为民父母,除暴安良”,谢力阻未能。此坊曾毁坏,光绪四年,又重修。道光五年,因父丧归家。百姓赠匾书“上蔡遗风”。
 
  谢归家后不再为官,优游林下二十年。兴安太守白维清、徐栋先先后聘他任关南书院讲席。因治学精博,谨于言,慎于行,不自骄矜,人称良师。所撰《淙城草》、《葭萌草》皆不示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学生章声扬、阮钧衡拣所录存者数十篇付诸同乡,安康知县陈仅弁言简端,依其自居名号,题书《守拙斋集》。
 
  “安康谢氏”其子孙在传历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为七房。除居于汉滨区流水店外,又迁岚皋、紫阳、白河等县,如今已传至18代,有2000余户8000余人。通过对谢氏家族的了解,发现谢氏迁陕后通过短短几十的艰苦奋斗,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耕读世家。安康谢氏族人中,不仅在清时人才辈出,在现代亦不乏仁人志士。这些贤达之士的成长和为官清廉的品格,无不深受其谢氏族规家训家风的滋养浸润和熏陶。
 
  谢氏后辈子孙们承前启后,努力秉承“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谨慎保家之气”的家传、家德、家风,这是先辈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益于社会和谐,有益于融洽家族关系,实乃古今家庭助廉之典范,我们该当继续传承、大力弘扬。   □ 陈俊东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