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引 论
《中国茶叶》2017年第3期刊发了浙江省天台山文化研究会许尚枢先生《葛玄与天台山茶文化圈》一文,文中称,天台山茶文化圈的松散层均在浙江省之外,包括福建、陕西等省,陕西南部紫阳县瓮儿山是北宋张伯端(号紫阳)潜心修道研究茶艺的遗址。“天台山高道张伯端曾云游至该县,在瓮儿山下潜心修道,并开圃植茶、研究茶艺,改良品种,遂对当地茶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开创的茶道成为今天紫阳地方茶文化的雏形。” 紫阳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道教人物名号命名的县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伯端是紫阳县的老祖先。但是,若论紫阳县植茶和茶道的历史,却远远早于张伯端在这里修道的时间。我曾出版过《紫阳道教文化》一书,发表过《让紫阳富硒茶更有文化底蕴——紫阳茶文化初探》一文,为此搜集和挖掘过张伯端对紫阳茶文化影响的史料,但是一无所得。撰写此文,以溯紫阳茶历史及茶文化之源,兼与许尚枢先生商榷。
推 论
1、上古时期茶叶已开始在紫阳种植 成书于东晋永和元年(416)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此书明确指出,巴国进贡的茶,既有野生茶(荼),也有园栽茶(香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叶。 周朝规定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武王分封时巴国所辖土地大约只限于陕南一隅。所以陕西历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一书中说:“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陕南巴文物的出土可以支撑上面的说法,特别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西周遗址出土的史密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簋底铭文说明安康地域是古卢国和以虎为图腾的巴人栖息地。1974年在安康五里镇秦汉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古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也是一种佐证。 因为紫阳为“川陕咽喉”,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明正德七年(1512),割金州(今安康)西南、汉阴东南设置为县,以“紫阳”名之。从开始设置紫阳县的地理位置辖区范围来看,上古时期紫阳茶区属于巴国的辖地,古巴国所种之茶就是现紫阳茶区的特产。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生活在陕西南部紫阳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用茶、种茶的历史。 2、紫阳茶在西周时期即成为贡品 《华阳国志·巴志》开列的巴国贡品,说“荼、蜜”等物“皆纳贡之”,并明确指出,进贡的“香茗”不是野生植物,而是种之于园林的。 这一条过硬的史料,说明巴国贡茶的历史也始于西周立国之时,即公元前1046年后,至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 唐代,安康称金州,汉中称梁州。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的产地称:“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指今紫阳、安康、岚皋、石泉沿汉水两岸山谷,金州、梁州属唐代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范围。当时长安人称秦岭为“南山”,故将产于金、梁二州的茶称为“山南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贡茶作为一项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初为4郡。《新唐书》又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今陕西紫阳、汉阴、石泉一带)的毛尖茶列为贡品。内云:“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乾漆、椒实、白胶香、麝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檗。”相传紫阳宦姑滩是唐代贡茶园的生产地。 3、紫阳茶在唐代载入陆羽《茶经》 唐代金州属山南东道,陆羽将其对茶区考察的结果写入《茶经·八之出》,内载: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巴山是指西起摩天岭,东至襄樊以西的千里山系,而峡川是指巴山北面汉水河谷,巴山南面长江河谷。 陆羽是否到过陕南,史无记载,但细读《茶经》可以找到答案。《茶经·八之出》用来作比较研究的茶区主要是山南道,其次是淮南道,复次是浙西道。关键词使用频率是: 山南道:荆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峡州2次、衡州2次,共计20次; 淮南道:舒州2次、蕲州2次、义阳2次、光州1次、寿州1次、黄州1次,共计9次; 浙西道:常州1次、润州1次、歙州1次,共计3次; 剑南道:绵州1次,共计1次。 作为地名关键词,总共出现了33次,其中山南道计有20次。这说明山南道是陆羽全国茶事考察的重点和首选地。其中“金州”出现4次,仅次于湖北的“荆州”。《茶经》的“南方”是以长安城的方位确定的。从物种起源的地域来看,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陈椽认为,中国茶叶起源于云贵高原,然后移入四川,并继续北移至秦岭南。可以说紫阳茶区是茶叶北移的第一站,其种茶、用茶应早于东南各地,然后顺江而下向东南传播。而金州茶是以紫阳茶区所产之茶为主产地为代表的。 4、汉阳陵出土的茶极有可能是紫阳茶 陕西省咸阳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是全世界迄今最早的茶叶,这一结论由中国科学院鉴定得出后,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这一实物样的出现,至少可以把中国皇宫用茶的时间确立在2150年以前。那么,陕西汉阳陵出土的茶叶究竟是哪里的茶叶? 《世界迄今最早的茶是紫阳茶?》(《安康日报·秦巴文旅》2017年8月23日,曾晓勤著)认为,这包出土的“茶芽”极有可能是陕南紫阳茶区所产的茶叶。作者从西汉初期都城、皇宫的地缘关系、茶叶的起源和种植、饮茶的风俗、茶叶的形状、政治生态、农业政策等六个方面推出这个结论。 西汉紫阳茶区属汉中、紧邻巴蜀北缘,依托秦岭南坡,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离长安最近。按照中国封建王朝官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行事原则,皇帝用茶不可能舍近求远,取山南紫阳茶区的茶叶最为可能。 汉阳陵出土的茶芽证明了西汉皇宫已有了饮茶的习惯,按照中国丧葬习俗,陪葬品大部分是亡者生前喜爱、挂牵、常用之物,推定刘启生前有饮茶的习惯。这种习惯极有可能是汉高祖登基时就有了。现存中国最早记载饮茶习惯的文字应是西汉神爵三年王褒《僮约》:“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涤杯整案……烹茶尽其,已而盖藏……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这些文字足以证明西汉初期在巴蜀地区已有了用茶、卖茶、饮茶的习俗。 汉景帝继位之后,在皇权与王权的博弈中,刘启与同姓诸藩王的磕磕绊绊,随着时间的发酵,于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在位的16年里,东南诸王很少被召见回长安,诸王的“贡奉”也就可想而知了,且那时东南诸地还没有饮茶习惯。 汉阳陵长出土的茶叶,研究认为完全由茶芽制成。茶芽是茶树上尚未展开的小叶子,通常认为比普通茶叶品质高。而南方茶多以饼的形态出现,三国张辑《广雅》中称:“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而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5、紫阳茶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量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草,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唐王朝与西域各国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甘、宁、青一带紫阳茶销区的商界人士也称之为“丝茶之路”。陕西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马互市,就本土而言,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和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紫阳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可以划分为西、中、南三个板块,南路以安康、汉中为两端,东西走向,贯通陕西茶马古道西路和中路,不仅连接整个陕南茶区,而且是江南茶西行的通道之一。历史上的紫阳茶区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而不是行政区域概念。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根据历史形成的惯例和品种、品质、加工类似的划分原则,将紫阳以及邻县所产的茶叶叫“紫阳茶”,地域包括今陕西紫阳、镇巴、西乡、汉滨、岚皋、四川万源、达县、巴中、宣汉、重庆城口。 历史提供的信息表明,产于汉中、安康的山南茶当时已进入长安市场。山南道汉阴郡(含紫阳)的“茶芽”列为贡品,又有子午道、汉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车运输。何况当时的安康、汉中已是唐代丝绸的主产地,丝、茶结伴远行是十分合情合理之事。1985年陕西省考古队在紫阳焕古镇腊子园遗址出土了有着异域风格的魏“胡弦带板”乐器和波斯银币,这似乎透露出一个历史信息:紫阳与西域有过贸易往来。在往后的年月里,紫阳茶的西行路线也大体是直走汉中的,转而或入长安,或走甘、青、宁。
结 论
从上述推论来看,陕西紫阳是中国种茶、用茶最早的地方,上古时期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并作为贡品,西汉时期皇室用茶以及形成的饮茶习俗为紫阳茶注入文化内涵,唐代陆羽的《茶经》和茶马贸易更是使紫阳茶与文化、军事、外交和民族团结直接产生了联系。也就是说,在北宋以前,紫阳便有了种茶、用茶的历史和茶文化。张伯端是浙江台州人,其故里产茶、饮茶,作为一个来紫阳悟道并著文的高道,饮茶以醒脑提神,并研究茶道,是完全可能的,对紫阳茶文化基础的奠定很可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说他“改良品种”、“开创茶道”则没有史料依据。 追根 溯源 ■ 曾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