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斌 邓军
安康和汉阴地方志,都刊载有孟浩然游历古安康所写的脍炙人口的诗篇《登安阳城楼》: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嶂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诸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人们納闷:孟浩然何许人也?怎么和古安康扯上了关系?为此, 笔者最近走访了这方面颇有研究的地方文化学者李家成,请他予以解读。
李老先生首先介绍了孟浩然。他说,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唐代武后永昌年间(公元689年),逝于玄宗李隆基的开元末期(740年)。他生活在唐玄宗执政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繁荣时代。这个时期不只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产生了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杰出的、各有独创艺术风格的诗人。一时群星映照,光辉灿烂,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盛唐诸家中,孟浩然以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著名,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仕进”与“退隐”这个封建社会士大夫常有的矛盾,也曾给孟浩然带来烦闷,最后,他终于抛弃了“忠欲事明主”的希望,在徜徉山水中寻找自己的乐趣,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过得相当平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现存孟浩然的诗歌260多首,五言诗居多,反映了他的隐遁生活和对旅途景物风光的摹写。
依据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权威学术著作记载,李老先生称:“孟浩然40岁时(729年)北去长安考进士,落第。《新唐书》本传及现今的襄阳市政府门户网站说,王维邀他在官署谈诗,唐玄宗忽至,浩然不知所措,即藏于床下。玄宗问是何人,王维答是孟浩然。玄宗大喜道:‘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便叫他出来,问他近日有什么作品,浩然吟诵了《岁暮归南山》,引起玄宗不悦,指责说:‘你不求仕,可并不是我不用你,你为何这样诬我?’遂将他放还。孟浩然命运不济,求仕彻底失望了,于是离开长安,无钱乘轿或坐马车原路返回,便选择翻越秦岭走近道,从子午道南坡中线顺直水经今石泉县池河来到古安阳城池(今汉阴县阮家坝),准备乘船沿汉江回襄阳。虽当时安阳县己改名安康县,北周时(557年)县治迁往了江对岸的社溪,但故城仍在,人们习惯叫它安阳城,江南对岸便是安康县城(今汉阳坪)。他登临安阳城楼,被眼前的胜景所陶醉,忘却了在长安的不愉快,便写下了著名的七言诗《登安阳城楼》”。
李老先生解释,诗的第一句“县城南面汉江流”,是说古安阳县城的位置在汉江北岸,南面流着汉江。第二句“江嶂开成南雍州”,是指汉江将古安阳城与安康县城隔开,登上安阳城可南望安康。当时,人们将安康誉为南雍州。此诗中的南雍州,便指的安康。第三句“才子乘春来骋望”,是说地方文士当春放眼眺望。第四句“诸公暇日坐销忧”,是指地方长官乘暇日消遣忧烦。第五句“楼台晚映青山廓”,是说站在楼台上能看见处在青山之中的城郭,指对岸唐时安康城。 第六句“罗绮晴娇绿水洲”,是指仕女们的华美衣裙服饰使晴和的绿水芳洲更加妩媚。第七句“向夕波摇明月动”,是说傍晚汉江的粼粼水波照得明月随之而动。 第八句“更疑神女弄珠游”,是指水波中流动的明月像神女在弄珠(神女弄珠的传说发生在作者家乡襄阳西万山之麓,诗人在这里联想起了神女弄珠的故事)。
孟浩然此诗历来受到文人大家的高度评价。金圣叹在《唐才子诗》中评曰:“登城楼,临汉江,望南雍州,看他何等眼界,何等胸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孟浩然县城南面之篇,不作奇事丽语,以平调行之,却是一喟三叹。”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也称其“轻俊”而“不凉俭”,诗写得气概豪迈,风格绮丽。写眺望中的春景,楼台历历,士女熙熙,衬托着青山绿水的可爱;夕波动月,神女弄珠,更增添了美丽的浪漫色彩。
在李老先生看来,孟浩然登安阳城楼,眺望的是汉江和对岸的安康县城,实际上讴歌的安康。《登安阳城楼》生动描绘了古安阳城和安康城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折射出了盛唐开元之时的安康经济社会面貌。在孟浩然笔下,当时的安康城有相当规模,城美、水美、山美,人更美,才有“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的佳句。
虽然此事至今己过去了一千多年,安阳故城和安康故城在宋皇佑4年被洪水摧毁,至和元年城始完,但今天读诗抚昔,方知汉阴前身古安康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