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晓军 郑时根)廖乾五(1886——1930),原名正元,又名华龙,化名刘省三,陕西省平利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汉口地委委员,“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党代表,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秘书长,20军党代表,中共湖南省军委书记。为建立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的高级政治工作干部。
1924年8月下旬,38岁的廖乾五任孙中山创建的“大本营航空局铁甲车队”政治部主任。他全神贯注地抓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在党小组会上检讨工作,交流思想,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时间,党小组的活动在铁甲车队蓬勃开展,搞得有声有色。廖乾五对部属讲道:“我们是党军,要服从军纪,还要服从党纪;然而在军言军,是要服从军纪;在党言党,是要服从党纪。”“各队的官兵,要服从各队的长官”,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官兵中产生深刻影响。成为铁甲车队队员的行为准则并严格执行。
1925年11月中旬,廖乾五升任新组建的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他以共产党员的胸怀和胆略为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殚精竭虑,勉励全体官兵继续保持良好的革命精神,加紧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新的部队里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十二师,他带领政治部率先垂范,大刀阔斧地开展政治工作。在一次作战时,他指示部队:“宁可把不必要的行李丢掉,亦要坚持执行不拉夫的规定!”即向全体官兵强调纪律与政治工作的关系。他的举动在部队里引起强烈关注,同时也在老百姓中间产生良好的效果,军民关系不断改善,就是过去纪律松弛的战士,此时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严明的纪律,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部队行军中,廖乾五和士兵同甘共苦,徒步行军,和士兵边走边拉家常,还把自己仅有的食物送给伤员病号,在他的行动和宣传鼓动工作推动下,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人民群众中传为美谈。许多百姓主动为军队带路、送信、送水送饭、救护运送伤员甚至直接参战,形成了军为民、民拥军、共同战斗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激发了官兵的战斗热情。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使廖乾五更加认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部队出发前,他亲自带人检查执行纪律情况,并征求当地群众对部队的意见。对于军官,他反对体罚士兵,不许随意拆老百姓的门板搭铺,不准酗酒、赌博,进妓院。在廖乾五及其领导的政治部的努力下,十二师的官兵进一步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在军容风纪、战斗力各方面,都跃居整个国民革命军之首位。
苏联军事顾问戈列夫在报告中写道:“作战方面最可靠的那些军,恰恰是政治工作特别强的那些军。在国民革命军中最强的是第十二师政治部。政治部主任是共产党员,他是陕西人。” 当时,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也表扬说:“这许多政治部,以第四军政治部成绩最好!”
聂荣臻在他主编的《军事政治月刊》中,对廖乾五主任的革命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大加赞扬,称他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拉近了部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部队所到之处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与资助。这在当时的军队中实为罕见。
廖乾五在主持第四军政治部工作期间,他积极调整党的各级领导,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就连《上海民国日报》也曾报道,十二师自出师北伐以来,师政治部“对官兵完全纪律化、革命化,只知为主义牺牲,为民众利益牺牲,不仅不怕死,且不知死。”并且对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和党部进行了数次整顿。通过不断整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官兵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信心。
武汉各界人民为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表示崇高的敬意,特地赶制了刻有“铁军”二字的两个铁质盾牌,背面写着“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绩威震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冲锋陷阵,如铁如坚,革命担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亿万年。”其意境深刻,字体苍劲,这使广大官兵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廖乾五等在群众的拥戴下,接受赠牌,高举过头,感谢各界人民对铁军的信任和厚爱。从此,铁军的威名传遍了天南海北。
1930年,廖乾五不幸被国民党湖南当局秘密逮捕。在狱中,对于敌人的种种计策,他应对自如,穷凶极恶地敌人将他秘密杀害,牺牲时年方44岁。
今天,当我们回溯历史,依然会被廖乾五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所感染。平利人民为了纪念他,1997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平利县中学塑建廖乾五纪念像,以昭彰他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