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泫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宁陕人,鲜少有人说不知道老城城隍庙的。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城隍祭祀和城隍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我查阅《辞海》中对“城隍”的解释是:一是护城河;二是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
关于这个城隍神的来历,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最大众的观点是说城隍神源于周代《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天子八蜡(这里的“八蜡”指的是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中的水墉神,后来逐渐演化成城隍神,再后来的发展中又与道教和佛教相融合,成为监管于阴阳两界的保护神。也有的学者撰文表明认同城隍神原型是八蜡神之一的水庸神的观点,但是祭拜城隍的民俗形态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有了,到了周代,人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祭祀城隍的制度。还有学者认为祝融是最早的城隍神主。不论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城隍神应当是划归于原始自然崇拜这个范畴里的。
我个人比较赞同城隍神的雏形是水庸神这一观点。那么又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个水墉神是怎么演变成城隍神的呢?这就必须要先说说水墉和水墉神。在当今互联网360百科中“水墉”解释是防洪墙。《说文解字》中说:“墉,城垣也。”即墉指的是城墙。东汉郑玄《礼记注》曰:“水庸。沟也。”研究陕西民俗文化的傅功振先生也说到“水墉是沟壕,水墉神就是沟壕神”。《礼记》中的记载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上文说到城隍是古代城市外围的护城河,或干或水,都是沟壕形态,而且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劳巨大。再根据原始自然崇拜规律,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即“离地三尺有神明”这一信仰习惯,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因此水墉神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这是有道理的。在古人眼中,“城隍”是可以保佑平安的,因此只要是建造一座城池,相应的就会建造一座城隍庙,宁陕县城隍庙的修建亦如此。
既然有了城隍神,相应的就会产生城隍信仰以及城隍祭祀活动。关于城隍神的祭祀活动起源,政府官方祭祀最早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齐天保初年,南梁司徒陆法与其他几个大臣一起献出郢州城归顺北齐。这时,清河王高岳率领军队驻扎地处长江沿线,他认为郢州城在长江外面,应该找一个忠勇过人的官吏守卫,朝臣们都推举慕容俨。朝廷便派慕容俨镇守郢州城。结果慕容俨刚到达郢城,南梁大都督侯王真、任约率水陆两军逼进城下,在长江的上游鹦鹉洲栽植芦荻和水草,以堵塞航道。众人都很恐惧,慕容俨却很高兴,并安慰大家。郢城内原有一所神祠,俗称城隍庙。他于是顺应将士们的心情到庙中祈祷,不大一会儿风起浪涌,冲走了芦荻和水草。任约又用铁锁将水草连结,防御得更加严密。慕容俨又率将士到城隍庙中祈祷,夜晚风浪又起,水草又一次被冲散。如此再三,郢城人十分高兴,认为有神明相助。慕容俨率兵出城攻击,将敌兵打得大败。这应该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最早记载。再往后的朝代祭祀城隍神就已经较为盛行,尤其是明朝朱元璋称帝后,大力推行敬奉城隍神,全国城隍庙数量高达1472座之多,可以说是历史之最了。同时,朱元璋还对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分别作了职位划分。因此,有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大肆修建城隍庙,并且规模与当地衙署不相上下,这也为城隍文化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随后的朝代变迁中,城隍祭祀一直延续从未消亡,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道德观、价值观,而且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一特征,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股强大的地方文化力量。作为宁陕人,我们要实现“文化兴县”的目标,就应当努力挖掘这种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推动宁陕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