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梁真鹏)连日来,滚滚的热浪,却没有阻挡住安康文化名士李道平先生内心的激动和舒畅。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汉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全力组织和牵头编撰下,历时近3年由他主编的民居建筑著作《安康老院子》,几经波折,反复完善,先是内部出版,接着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该专著甫一面世,即引起圈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和肯定。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著名工程建设设计大师张锦秋连声称赞:“这部书为安康传统民居的进一步保护与研究,为安康的城市建设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安康的旅游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成果。”
孤军奋战形影单
服过役当过兵,退伍后一直从事群众文化、摄影摄像和文物监管等工作的李道平,历任汉滨区第一、二文化馆馆长、书记、区文管所所长,当选过汉滨区政协委员,2010年他光荣退休。以他的人气人脉和工作态度,不愁没人高薪请他发挥余热,但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处事原则:“不干挣大钱的忙事;不干享清福的闲事,而要干延续文脉的文化事。”从基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李道平就这样跟自己约法三章,先后编撰了《安康小场子》《安康剪纸》等民俗文化专著。
在历次文物普查时,李道平曾走进汉滨区北山南山村社,一个个保护完整的四合院,飞檐翘角,青砖碧瓦,红色的木板门窗,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与那沧桑的历史厚重感,都让他心悸半天,如何更好地保持它的原样不变?让他这位文管所所长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古色古香幽深的巷道,班驳的寨墙,高耸的戏楼,恢宏的会馆,对称的祠堂,铺满青苔的石头小道,无一不在诉说着那些流逝的激情岁月。深藏在深山里的一座座老房子周围群山环绕,溪水从村前流过,年久失修灰暗的墙壁和破落的角落里萧瑟摇曳的古树古木,房前屋后掩映的苍松翠柏铁树森森,或者在残垣断壁、蒿草丛生中,都会依稀唤醒对于老院子深情的记忆。村里的每一处古建筑,雕栏连画栋、古戏台、老民居、旧祠堂、马头墙、巷弄、飞檐等等,都蕴藏着一段段关于老院子文化的沧桑故事。
机遇总会青睐有心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也是今人魂牵梦绕的古院子图景。2014年,李道平历经千辛万苦,在资料阙如和老房子逐渐坍塌毁坏日益严重的现状下,多次实地踏看,仔细拍照、丈量和绘图,遍访故人,寻踪觅迹,以一人之力整理了厚厚的一部《汉滨老房子》,内中囊括了民居、戏楼、祠堂、会馆、寺庙等20多处有规模的建筑。这些老房子被建筑学家喻为“空间说书者”,穿越千百年,这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至今仍令人心生向往满怀憧憬;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
决不漏掉一处老院子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绽放出无穷的力量。
2016年新年伊始,李道平迎来了他退休不退职、一心一意延续文脉的一次重大转机。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人主动邀请懂民居古建、会摄影的他和精通建筑设计、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龚家政组建老中青三结合的专业调查组,对安康古民居进行全面踏勘,摸清安康古民居的现状。特邀市政协原副主席、市文联主席、文博研究员李启良先生为顾问,亲临指导此项工作。这让年近古稀的李道平激动不已,这不正是自己想要干的延续文脉的事吗?
事情的缘起是,2015年11月,汉滨区考察团前往四川巴中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巴中对于古民居的挖掘、开发与保护工作的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那里“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新村建设模式更是让他们眼前一亮,深受教益。在参观交流中他们萌发了“借鉴巴灵大院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收集安康老院子资料,包装打造安康老院子旅游项目”的创意。考察结束后,区住建局立即组织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此方案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写入了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报告,经审议达成共识,列入全区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历时半年有余,由汉滨区住建局村镇办副主任付松涛率领调查组,走遍了全市9县1区的62个镇村,对102处古民居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踏查。其中62处作了详细的文字、照片、视频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安康老院子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及现存情况。由于现存的老院子多数地处深山僻壤,车辆无法到达,需要徒步十几里山路。调查组人员不畏艰险,抱着“宁愿多走百里路,决不疏漏一处老院子”的敬业态度,拂晓出发,披星而归,背着测绘工具和相机在山林间盘旋,踏勘、测绘、拍摄、走访,认真记录下那一座座老房子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和图片资料。
付松涛至今忘不了调查组经常为了一处老院子翻山越岭数十里,每次找到一处完整的院子,他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兴奋、爽朗大笑。无论环境再艰苦,他都坚持第一个到现场,为寻找一个最佳拍摄角度,找准制高点,他们爬山登高,不辞辛苦,在无人走过的草丛里艰难地寻找全景图和鸟瞰图。“宁可多拍一千,绝不漏掉一个镜头”,正是凭着对古民居抢救、保护的执着信念,凭着对老院子的一腔挚爱,他们一路款款走来,山涧时常飘荡着喜悦的笑声。
付松涛至今忘不了调查组每到一处,不顾鞍马劳顿,立即开展工作,大到民居的整体布局,小到每一个构件、每一个卯榫结构、每一个彩绘图案都进行了精准地测绘。测绘员蒋万里手拿测距仪一丝不苟,数据准确,资料记录详实,有时测绘人员需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汉滨区住建局还聘请了重庆大美景观艺术设计事务所,这是一个业务能力超强,工作作风严谨,求真务实的团队。他们承担核心部分安康老院子的测绘、建模任务,为22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老院子进行详细测绘、整体建模,建立安康古民居数据库。无论是崇山峻岭的艰难跋涉,还是跋山涉水的遥远行程,山路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回荡着他们扯着嗓子喊人的声音,以及嘀嘀嘀作响的汽车鸣笛……
付松涛至今忘不了调查组对每处老院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探访,只为了测绘的精准、拍摄的到位和资料掌握的翔实准确,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老院子的调查和保护当中。调查组人员忘记了崎岖路上所遭遇的惊险,忘记了千回百转跑过的冤枉路段,甚至忘记了一次次饥肠辘辘,他们是一个个工匠,忘情地各司其职,各干一行,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口冷面包。调查队成员是历史的谛听者,遍访老人、耆宿和乡贤,从老人们的嘴里掏出老院子的来龙去脉、背景演变和兴衰荣辱,查找有限的家谱、族谱和地方志,直至打破砂锅问到底,探问老院子的历史渊源和建筑文化历史。千万里的追寻,“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调查组的该局司机党力常常这样调侃!
几多乡愁几多根
但凡去过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的人,都无不惊诧于有着“盖居室之前,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无不为古代建筑师瑰丽的想象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而惊叹。徜徉在“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四川阆中的游客,看到鳞次栉比的老院子,就会感叹美国著名旅行家威廉所说“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城就像陈年美酒,在岁月积淀后散发着悠远的韵味,处处体现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此言不虚!
安康62处老院子也让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钦佩不已,对安康充满向往。这正契合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对于老院子的发现、梳理、诠释及其诗性化的展现,为我们提供了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和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精义,尤其是展现了民居传统生活、乡村儒学中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价值坚守在当下中国的鲜活状态。安康数百年移民历史,文脉何以延续?乡愁何以寄托?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深有感慨:“我们考虑在推进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包装一个项目,把这些散落在十县区的安康古屋、安康老院子聚集一地,原貌复制,供人参观品赏、寄托乡愁、追忆往昔。汉滨作为安康中心城市所在地,最有责任、最有条件做好这件事,我们将认真策划,精心选址,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地把这件事做起来,让安康的老院子、古宅子发挥‘实物史书’‘历史年鉴’‘文化载体’作用的同时,为安康人民提供一处休闲度假之地,为安康游子建设一处安放乡愁之所,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追忆先民之境,为八方游客增设一个了解安康之窗。”
保护这些古建筑意义何在呢?安康博物馆文博研究员李启良侃侃而谈,首先,它们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可以提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能将当地的历史元素进行完整的传承和表达。其次,保护古民居就是保存地方历史,比如安康的老院子就深刻地反映了清代湖广移民和陕南开发的重要史实,甚至包含着当地居民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创业精神,文化传播交融和社会发展脉络。再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迫切需要文化的享受。观赏一座古建筑,对于人们的文化欣赏和精神震撼是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从而也能带来经久持续的经济价值。比如安康城中有个顾家大院,主人将老房子维修之后,办了家居式餐饮,来客不仅用餐,还特别要把楼上楼下详细参观一遍,感慨万分,赞叹不已,所以经济效益也非常好。所有旅游景点中,如有驰名的古建筑,那它就是重要角色,游客会心向往之,否则索然无味,缺乏吸引力。
一座好的老院子不仅是居民幸福生活的载体,更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它不仅有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包含着建筑设计、营造技艺、文化艺术、乡俗民风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丰富知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勾心斗角的构架,交错有序的布局彰显着先辈的聪明才智。保护好一座老院子,不仅仅是留住了一座古宅,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古老文明,留住了历史记忆,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根。
文化纵横:主持人 张思成
珍惜安康老院子这份特色遗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锦秋
早就听说安康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特别在南水北调的壮举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安康使我向往,使我钦佩。今年我见到《安康老院子》的样书时,好像走进了又一扇了解安康的大门。传统民居建筑是我们伟大祖国建筑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个历史时期,民居建筑无疑都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建筑类型,也是数量最多、层次最丰富的。正因如此,在城镇中也最容易随时代变迁而新旧更替,在乡野间则会因世事变化而荒废消亡。
安康市汉滨区领导出于对历史建筑文化的尊重,责成汉滨区住建局组织相关专家与人员,历时半年走访了全市九县一区的62个镇,对102组“老院子”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对其中62处编写文字资料,拍摄照片,制作视频,并对21处保存较为完整、风格不同的老院子进行了测绘、建模,从而初步建立了安康古民居数据库。在工作过程中,调查组往往徒步于崇山僻壤,“宁愿多走百里路,决不漏掉一处老院子”。了不起的行动,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他们选录了其中品相完整、风格特色突出的48处,图文并茂地编撰了这本《安康老院子》。这本书为安康传统民居的进一步保护与研究,为安康的城市建设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安康的旅游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安康老院子》所载的民居我感悟到这些传统建筑瑰宝有以下几点特色:
首先是居者选址的生态意识。
书载的郊野“院子”,都是选址在面水、背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木茂盛的环境中,因山就势方位灵活。无论建筑面积仅有300多平方米的单独合院还是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院落组群都充分表现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观和审美情趣。
其次是建筑布局的灵活机动。
这些院子的布局形式非常丰富,因地制宜。院子依家庭情况之不同有一门单院的,一门二进、三进的。有以主院为中两侧作各种发挥的。在开阔的台地上所建院子有多元并列一字展开的。如在老城街上或镇街中可以在街面上只占10米宽而纵深达30~40米深的套院。更有结合不规则的基地地形建筑作随机的平面布局,让各种大小的庭院相互错落,体形凹凸不一。更有利用地形的高低作建筑错台的变化或局部设吊脚楼等以争取更大使用空间。甚至为了安全,全部做成城堡式布局。
另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建筑风格南北融合。
不仅由于安康地处秦巴鄂交会之位,更由于安康自古就是移民城市。湘、鄂迁来的移民在兴建家屋时往往还要请南方的工匠,用南方的材料。殷实人家在艺术上讲究当然很多,就是只能盖土墙的一般人家,在瓦作、石作上也要有建筑艺术的适当处理。屋顶两坡悬山、有装饰的清水屋脊和翘首,砖雕翘首屋脊和墙脊、砖雕马头墙墀头、砖雕花窗 ,各种造型的石雕柱础和石鼓、石雕镂窗和多种多样的木作构件,如镂雕木枋、槅扇门窗 、木雕花窗 、木雕雀替、木雕门簪等大都具有南方风格的吉祥、灵秀的细部,与关中的建筑南北相异、截然不同。
以上特色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发扬的要点。要就地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就要保护住这些特点。如果要迁建,万不能损害老院子的特色。为现代旅游新建文化园区,从相地立基、规划设计到迁建工程,每座建筑都要体现这三方面的精神。老院子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衷心祝贺《安康老院子》的出版。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