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地域散文大有可为
2018-10-26  来源:文化周末

关于小说创作,我曾经强调要塑造人物,要有地域性。其实,散文也要强调地域性。我并不是说,每个人的散文都要写成地域性散文。但我可以肯定地讲,地域性色彩浓烈的散文,一定会形成作家的鲜明特征。比如鲁迅、沈从文、孙犁、老舍的散文,也包括铁凝、贾平凹的早期散文,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在当代文坛,也有长期专门写某个地域生活的散文作家,譬如写青藏高原的军旅作家王宗仁,写河南农村生活的周同宾。7BJ安康新闻网

地域散文不同于旅游散文。改革开放四十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认为人的流动性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假如没有人的流动,思想的流动和思想的解放就会变成一纸空谈。也正是因为有了人的流动,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多样起来。我们过去看杨朔的《泰山极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及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都是作家在参观、考察、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当前仍然活跃的中老年作家,如石英、柳萌、肖复兴、赵丽宏、陈祖芬、迟子建等人,他们笔下的作品大都秉承着前人的传统,这并不因此就影响他们不断地创作出精美的华章。换一种说法,对于旅游散文这个提法,我不大认可,这多少对从事描述型散文作家具有贬损的味道。7BJ安康新闻网

想来,我们今天为什么对杨朔式的散文记忆犹新,以至是根深蒂固呢?可以分析的原因很多。我觉得,那个时代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数量少,能够有机会采访、旅游的作家就更少,这就使得他们所写的有限的作品在有限的报刊上发表,产生无限大的影响了。看看当下,旅游热,黄金周,旅游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灾难。哪怕是一个再不出名的景点,都会被成百上千的有名无名的作家写过,可是,又有几篇被人记住呢?不是作家写得不够好,而是由于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整体地提高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能读散文的人能有多少?现在,写散文的人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读散文的人还多。所以,在当代文坛,如果你的写作不是技高一筹,你还就真成不了大名。7BJ安康新闻网

这就给想从事散文写作的人出了难题。写作者写作,不论是谁,一定会面临这样几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为谁写。对于这三个问题,不同的作者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就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用最能表现自己水平的方式写,为自己的心灵写。那么,什么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呢?最熟悉的就是最不该忘记、时常想起的,譬如故乡、亲情。这两个题材,是作家永恒的宝藏。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回避这两个题材。有的人不仅拥有自己的出生之地的第一故乡,甚至还有他生活和战斗的第二故乡、第三故乡。7BJ安康新闻网

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很难写好文学作品的。但有了故乡,不等于就是自己的文学的故乡,这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即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知道的,不一定全部要成为文字,如果那样,就成了生活的实录。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定要高于生活。所谓的高的部分,就是作家的情感与思想的提炼。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如果离开人的情感与思想,描述的文字再精美,也会让人感到乏味。7BJ安康新闻网

一个城市、 一个地方是否有名声, 无外乎这地方出特产,出名人,名人也是特产。而要把这些特产宣传出去,就要看文人的本事。文人有大有小,也有运气之说。很多的文人都有个家乡观念,总希望自己能笔下生花,把家乡打扮得漂漂亮亮,让世界都知道。有的采用原生态的写法,有的借用故乡的一街一景,洋洋洒洒,大都能写出不错的文字。就我的散文观而言,我更喜欢后者。我总以为,散文不只是让人知道什么,它还必须让读者想到什么,能够做到作者与读者的共鸣,这样,你的家乡才能走出去,才能被人记住。可惜,我们常看到的地域散文,只是大致对这个地方有个了解,但它还不能引起读者较大的共鸣。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马上说到就能做到的事,它需要作者的进一步的感情积累和思想的积累。当然,生活在某一地域,有雄心壮志为家乡立言作传的人有很多,但能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我希望写作者们多借鉴成功作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尽快地瞠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我还相信,地域散文在未来的散文园地里是大有可为的。7BJ安康新闻网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