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邦基
自大南街继续南行,过了什字路口又有一南北走向的小巷,名曰“慈惠巷”,其巷名来源虽与学校有关,但并非儒学。
最初此巷本无名称,仅在其南端至城墙边住有十余户以乞讨为生的人家,故民间称其为“叫花子街”。日本轰炸安康后,地方上将城墙挖一洞使巷子与城外相连,作为城中百姓跑“警报”的通道。巷子入口处,有一座西向东的庙宇名为“观音殿”。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时任慈善会会长的宋云石先生,用其扬河沟的全部地租收益,办学于该观音殿内,取名:“慈惠小学”。自此,方使得此巷子有“慈惠”之名。1941年,该学校纳入县立教育并更名“东城小学”;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公立小学,并于1952年将其改为第二完全小学(古楼小学)分校,第二年撤销分校并迁入古楼小学。唯“慈惠巷”之谓尚留着往日的记忆。直到“文革”伊始,在“革”掉文化之“命”的同时,大街小巷的称谓也被“革”除或变更,如金川街被改作先锋街,古楼街成了解放路等等,慈惠巷之谓在此时也就被“革”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