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贵林
汉江古称汉水,是石泉人民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为江河淮汉。自曾溪镇铜磬沟口入石泉境内,由石泉县东南部的石泉咀出境,全长1523千米,在石泉县境内长58.5千米。
虽然汉江在石泉境内流程较短,但是汉江航运文化却是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民航、还是军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江航道历来上通汉中,下行汉口,木帆船去汉口,往返需要半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做了汉中王,让关羽做了前将军,假节钺,同年秋(公元219年),刘备派遣关羽沿汉江途经石泉东下到樊城攻打曹仁,至今古城以东还建有雄伟的关帝庙供世人瞻仰祭拜。
汉江航道自县城至喜河40.8公里,有紧十三,慢十三之说,不紧不慢又十三之说,县内航道自县城以东至池河口,滩多水急为紧十三;从莲花池至油房坎,进入峡谷,河窄水深,水流变缓,称为“瓮子”,为慢十三;后柳至喜河,流速较为缓慢为“不紧不慢又十三”。境内有大小险滩25处。建国前从未治理,行船不变,很多滩往往需要“提盘”、“吊滩”、“转滩”才能通过,稍有不慎就会打船。50年代到60年代,安康地区航道队曾多次来石泉疏通航道,境内沿岸共筑纤道7段、总长9公里,使航道上下畅通,40吨以下船只能够安全行驶。
汉江航道石泉段,古时没有人工码头,都是利用天然崖岸设点停靠,有曾溪河口、左溪河口、县城西关及大南门、石磨铺、莲花石、油房坎、喜河街、长阳沟口等码头。汉江两岸还设有左溪渡、唐家湾渡、龙湾渡、西渡、南门渡、长安坝渡、石磨铺渡、马岭渡、莲花石渡、圆潭子渡、鲤鱼渡、后柳上渡、黄潍渡、喜河上渡、喜河下渡、长阳下渡、蛤蟆渡、吴家湾渡、杨子明渡19个渡口,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群众的出行。
古代的石泉一直是汉江黄金水道的重要码头,尤其是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各省在石泉均设有会馆,全国各地的商人在石泉总共建立了二十多个会馆,足见昔日石泉的商业是多么的兴旺发达,现在保留最完整的就只有古城东的江西会馆了。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五年,每年都有商船运送棉花、桐油、生漆、耳倍到汉口销售、换取烟草、食糖、黄表纸和肥皂等生活用品返回石泉。
1974年湖北丹江水电站建成以后,下行船只只能抵达丹江。70年代初,石泉水电站建成,无过坝设施,汉江上游航道被拦腰斩断,自此“上通汉中”成为了历史。坝下县城以东货船多沿途停泊,等候水电站开闸放水才能航行,客运船舶因为无法准时通航就停运了,随着石泉水电站和喜河水电站的建成以及陆路交通的发达,汉江航运基本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江面偶有零星游船开过,水花荡漾,打破宁静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