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云
历史发展,总是把最本质、最不能回避的时代答疑交给文艺。作为人心最直接的启蒙教程,文艺的爆裂性不亚于任何制度设计和社会风尚流行性选择。这样说的意思是,文艺从来不是个人的小游戏——哪怕你有意这样标榜——也不能够逃离大众的观照,你在创造一种文艺情境之后,让它回到社会,它就被打下这个社会的标签了,说文艺是小我、小众,是个人行为,是个体劳动,与他人无关,这些都是言不由衷的!
一个时期,文艺呈现一股小风尚,逃离:逃离大众,逃离责任,逃离崇高,逃离现实,逃离集体悲欢。总之,文艺回到一方小小的园地——极端个人主义的、主观主义的,就着自己的一方小圆镜自我欣赏,哪怕疗伤,也带着极端的个人温情主义,一边唏嘘,一边把自己的伤痛与这个纷杂的世界隔离开来。仿佛自己这伤,也是独一份的。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致,一种精致利己主义的文学之花无处不开,或者执笔必是生花杂树、立异标新,在一片虚脱的“创新”呻吟下,文学变成个人或小圈子自我玩弄的小把戏、小自慰,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时代大潮的轰鸣,看不到遍及整个人群的大痛大悦、大彻大悟,文学在“虚无”的小园子杂草丛生。
没有反对文艺个体性创造和个人烙印的意思,也不反对从个体出发达到创造的彼岸。我们想讨论的是,在文艺发展几千年之后的今天,为什么创作?为谁创作?怎样创作?文艺的本质方法是什么?文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文艺的认知价值在哪里?文艺的前进与时代的前进是否应当同步?文艺的预见性、判断性、提示性是什么?文艺要不要提供时代思想的视窗?文艺可不可以成为旗手、鼓手、号手?文艺要不要站在时代的桅杆上发出瞭望之后的信号?这些,在当下的文艺发展中,是一个严肃的、清晰的命题,需要我们来回答。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艺创作的(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方向廓正、坐标修正、道路匡正、步调取正,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也是十分严肃的话题。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全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及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对我国文艺的发展寄予厚望,给予热情鼓励,提出系统要求,并不断强调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事议程看望政协文艺和社科界委员,在座谈会上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要遵循“四个坚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令人感佩和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要坚定文化自信,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学艺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质疑。文化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时代进步作表率。
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历史、时代、人民的特定场景,这是中西通用的特征性事实,它不需要去重新论证。人类思想史、哲学史,包括文学艺术史、经济学史数千年、数百年历程,无不一再说明这个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清晰可辨,谁能回答得出彩,谁就能在创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反之则迷茫。因为说到底,无论什么思想、理论、建树,包括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即使是声达一时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信口开河、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尽管空想社会主义开出的药方不管用,它也还是立足于重商主义资本主义极端腐朽的现实观照之下的。
文学是人学。这是一个已经不新鲜的命题了,但今天我们再看它,却依然闪现着现实主义的光芒。纵观文学艺术发展史,那些无数的流派、潮流,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问题,都是对人的生存本质的再认识问题。文学创作不反映人——大写的、时代的、人群的——它的认知价值又向哪里落脚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民创造,这个“人民创造”构成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宏大现实基础和价值体系参照,即使是陶渊明式的归隐创作,又何不是充满现实的情绪呢!
优秀的文艺创作,心中必树高标,必蓄大气,这高标就是用心体察时代生活的变迁;这大气就是时代民生的共同情感。说到底,文学艺术创造不管你是什么创作方法论,基本的原则还是典型塑造的过程,文艺创作就是典型化的过程,这个典型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概括。不管你写的是长篇小说,还是小散文,是多幕大剧,还是小诗歌,哪怕就是随笔、杂文,小故事、小小说,你所必须遵循的也必然还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再造”的过程,从你的再概括中,读者读到的是生活的活色生香,而不是不知所云。一部作品问世,就成为公众产品,读他的人就有资格进行评价,你的作品是说人话还是说鬼话,是说梦话还是说胡话,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读者一眼就能看穿。这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谁受不了这个过程的煎熬,谁也就写不出真正可称之为“文学艺术”的作品来。我们很多时候未必就不认同这个过程,而是怕吃这个过程的苦,像柳青那样、像陈忠实那样、像路遥那样——实在太少!把文学艺术创作等于“小赌怡情”、玩一玩的小清新、自我心绪补偿的小确幸,大抵成就不了文学艺术的大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中,首推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一句老话,对今天也是一句新话,甚至对于有志引领风尚的人们来说,更是一座高山。明德,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今天的语境下理解,大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明德就是光明之德,就是美德。大学提出“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强调的都是修已治人的大道理。文学艺术创造,就是“大学之道”,心胸格局小了,心中没有历史,没有时代,没有人民,所道何在?要奉文学艺术创作为“女神”,就得把自己建立在历史、时代、人民的三维坐标上,就得有“三纲”之钥、“八目”之志。(作者系安康日报总编辑)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市文学艺术家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为这个伟大时代奉献出有安康特色、时代风尚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