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春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有些人把文艺为人民服务理解为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演什么,这是片面的,是不讲原则、不守底线和讨好卖乖的表现。试问有人喜欢看黄色、暴力、低俗的,你能写、愿演吗?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
生活中,常听有人说,我是搞文学创作的,从不写新闻报道;还有人说,我是写散文的,从不写什么曲艺。从他们的语气中,我嗅到不屑写新闻和搞群艺创作的味道。
我以为,撰理论、采新闻,使人思维敏捷,逻辑严密,语言精炼,能培养人的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写诗歌,需想象,能锻炼人“穿越时空”的超强能力;编戏曲,讲究结构布局,人物刻画,使我们更注重故事性、观赏性和“出乎意料”。各个文种,不是水火不容、截然分开的,大家同在一个游泳池,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都好看,相互欣赏才赏心悦目。
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君不见大凡流传下来有影响的作品,哪一个不是站在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制高点去审视、去确定作品的主题和描写的手法?那种卿卿我我、没骨没肉、无病呻吟、故作多情的文章,终究会被人唾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高高在上,以旁观、窥探姿态,不身入、心进、情到,是融不进群众、写不出百姓喜爱的人民文学的。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创作倘若没有生活,就如同武术没有功底,技巧再高明,也是“花拳绣腿”。书本是理论、是捷径,是教我们写作的技巧,如同武术的套路;生活是实践、是积累,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同武术的基本功。
柳青精神可以说是文艺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探索精神,这就是:深入生活,深入时代核心;胸怀理想,讲述中国故事;精益求精,勇攀艺术高峰。柳青说过:“作家的倾向,是在生活中决定的,作家的风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深入生活、贴近社会、反映时代,不只是创作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作家对国家和人民、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问题。一个对国家和人民、社会和时代有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会对国家和人民有爱,会对社会和时代有担当,他的作品就会追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在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传世作品的文艺大家们,曾经撑起他们生活时代的文学天空,就是因为他们把眼睛看向火热的生活现场,看向大地的深处,这是从事文艺创作的本分与良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诚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永远保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作风,用科学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去关注、去记录,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