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亚君
“爸,这是他的漱口水,记得吃完饭后要给他漱口。每天早晚你得给他刷牙,他自己刷不干净。”
“妈,我给他买的识字书、写字本还有唐诗三百首,都在书柜里,记得每天教他写两页字,背一首诗。”
临走时的一幕幕仿佛还是昨天的场景,屈指一算,距离现在已经是整整一个月了。今年大年初二,单位通知全体到岗,在父母家过年的我犹豫再三,没有带孩子一起走。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干部,我时常要外出采访,接触外界的机会比一般人要多,将孩子放在了姥姥家比较安全。
儿子今年五岁了,虽然已经不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了,但作为母亲,对他的思念和牵挂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深。这一次分别,是自儿子出生以来最长的一次。作为中文系毕业的我比较感性,经常想孩子想到掉眼泪。正月十五那天,接到儿子发来的视频,“妈妈,你怎么这么久都没回来看我。”听到这句话,我瞬间泪如雨下。上班期间热闹的生活突然安静下来,没有了孩子的吵闹和父母的唠叨,每天一个人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这让我觉得很不习惯。每天早晨,最关注的就是安康确诊人数有无增加,期盼疫情早日结束,能够回去看看父母和孩子。
这一个月以来,我和父母之间用微信沟通频率越来越高,我发给他们防控疫情的注意事项和育儿方面的文章,还有我每天变着花样做的饭菜,他们则给我发来孩子的视频和图片。虽然三十出头了,我却极少自己做过饭,最近一个月才开始天天下厨。这段时间,60多岁的父母把微信玩得越来越好了,能够给我发大段的文字和很长的视频,画面还拍得很稳,不像以前只会给我发表情符号。
有天晚上,母亲给我发来了父亲跟外孙儿一起锻炼的视频,令我特别感动和惊喜。我给他们发的每一篇文章,他们都仔细看。我给他们交代的每一件小事,他们都放在心上。其实,不管我们年龄多大,在父母眼中,我们都是个孩子,他们总是把无私的爱给我们,又给了我们的孩子,做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疫情结束,我最想飞奔回家,给父母和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再亲手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我还想争取每年能够陪父母出去旅游一次,给他们拍好看的照片……我想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多一点、再多一点,耐心听他们的唠叨,做他们最贴心的“小棉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