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春
文学与乡村有着天然联系,乡土、乡村是文学的土壤和根脉,乡村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题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价值,代表着许多作家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作家如何重新发现新乡土、审时度势新农村,以文学的方式热情关注和投入新农村这一历史变革,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立场、深度和独特性呢?
“固守穷山沟,抬头一线天,原因在贫困,症结在观念,我必须带领大伙走出山。”这是平利弦子腔戏里的唱词,讲述的是上世纪末,西部贫困山村群众解放思想、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故事;有首《致打工者》的诗,是这样描述的:“简单的行囊/负载起沉甸甸的梦想/贫瘠的土地/托付起展翅欲飞的臂膀/前方是比远方更远的远方/身后是父亲的叮嘱母亲的牵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年农村大量青壮劳力离乡“淘金”,就是当时农村的境况,“613899”问题,也是当时的窘况。如今,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目前的景况。
一度时期,有人不屑于农村题材,写农村成了落伍、土气、狭隘的象征。还有人提起笔就发伤感,倾诉记忆中的石板房、茅草屋、柴火灶、煤油灯、稻草床、地炉吊罐、水井辘轳、篱笆刺架等等不见了,甚至感叹看不见穿着破烂衣襟的大爷大娘了。我想说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落后破旧的肯定要被先进崭新的替代,这是趋势、是进步、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发展。某些人早早跳出农门、“逃离”农村,把自己的怀旧情感建立在别人身上,恨不得所有人都永久居住在原始村落、过着原始生活,而自己作为跳出“三界”的旁观者,以此情此景唤回旧时记忆,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保留的是乡村的特色,如庭院样式、参天大树、小巷胡同、羊肠小道等,有底蕴的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礼尚往来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等元素,传承的是农村淳朴、友善、孝道等好的文明乡风,绝不是过去破旧、落后的农村表象。
现代真实的新农村,一定会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版本,绝不是隔离外界凭空想象不复存在的世外桃源,她是活生生让我们融入其中的“世内桃源”。
文学直指人的心灵和情感,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精神的向度、文化的警示。一方面,农村变革带来的土地关系的变化、生产方式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进步、精神领域的嬗变,给文学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古老乡村的消失、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乡村情感的转化、田园牧歌的渐行渐远,也在另一意义上给文学以表现空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故乡之思,永远都是游子的至诚抒怀。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作家说:“故乡哪怕邮票大一点地方,都可以激发灵感成为写不尽的作品。”我时常叮嘱自己一定要做家乡的孝子、土地的情人,成为山水的吟者、故园的歌手,我祈盼有这样一支大部队,我是其中一名忠于职守的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