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晨
今年真是个特殊的年份,本该在学校上课的我们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待在家中,枯燥乏味的日子一天天重复着。然而这天,突如其来的躁动打破了昔日的宁静。
那天,我正在卧室上网课,对面的窗户突然再一次传来吵骂声,我闻声望去,一个身形矮小的妇女站在厨房,正在对她的女儿大吼大叫,而她的女儿还不及柜台高,只看得见半个小脑袋。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喊着,似乎在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而这个妇女不但没有消气,反而提高了嗓门儿,各种不堪入耳辱骂声挟裹着带有方言的词汇,毫不吝啬地从她嘴里蹦出来,我皱起眉头,使劲将窗户关紧,并拉下了窗帘。
后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能听见对面传来激烈的吵骂声,混杂着孩子的哭喊声,有时还会听见巴掌打在她身上的声音,门被砸的“嗵嗵”响的声音......这声音让我感到异常压抑,让这个夏日平添了更多烦躁。我试图戴上耳塞或耳机,但似乎没什么用,这种生活模式大概持续了半年之久,那些声响就像一根绳子死死缠住了我,怎么都挣脱不开。
这一窘境极大地影响了我的生活,但我更多的是担忧,为那个孩子,甚至觉得她很可怜。我不敢想象,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女孩,对她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怎样的一种伤害。
此刻,我想到了一个词——“暴力”。并不是打人才算暴力,暴力有很多种。打断你的说话、把你扔到大街上、嘲笑你、辱骂你、让你不配有更好的人生,这些都算。而我认为,恶语相向才是最大的软暴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成年人都常常会因为别人一句中伤的话而难受很久,更别说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了。自古以来,一些人似乎都推崇“不打不成器”。认为孩子不听话,做错事了,就应该狠狠打一顿、骂一顿,好好教训一下,否则不长记性。现在看来,这种思想真的是可笑至极。
孩子在心智不成熟的时期,作为家长应该耐心培养,教他如何处理问题,如何改正问题,如何为人处世,为何要好好学习等等,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做的。既然生养了她,那么就有一份责任,就要对她负责,而不是把她当做一个出气筒,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这只是我看见的冰山一角,我知道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我不能对别人的家庭指手画脚,但是为了维护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也为了保护孩子,我选择了投诉。希望我能以一己微薄之力,通过正常渠道发声,缓解这一不良社会现象。
语言暴力真得很“暴力”,它会一点一点地摧残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并对她们以后的人格塑造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我希望,作为家长,在遇到问题时能保持冷静,你无心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把锋利的刀,斩断孩子振翅高飞的羽翼。作为有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对这一现象进行批评和教育。同时我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日益进步和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我们作为跨世纪一代青年,其社会认知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会更加趋于客观和理性,以后类似的现象可能会不断减少。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唯有不断学习才是让自己越来越优秀的不二法则。
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