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紫阳茶与中俄万里茶道
2020-10-26  来源:本站原创

谭波才 何媛媛Vfr安康新闻网

明清时期,大量紫阳茶通过陕甘茶马道外销关中、甘宁和青新地区,但随着清中后期汉江水运的兴盛,以及中俄茶道的开通,其部分途经鄂、豫、晋、冀,北越长城,远销蒙俄地区,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物资。Vfr安康新闻网

雍正六年(1728),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标志中俄茶道正式开通。随后二百年里,此道长盛不衰,成为继丝绸之路后最重要的国际商贸通路之一,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因全程13000多公里,故名“万里茶道”。作为中俄茶道的主要商贩山西商人,至迟道光年间已广泛在兴安地区活动。据记载,仅道光年间安康(今汉滨)、平利、紫阳、汉阴、镇坪、白河等县就建有山西会馆或山陕会馆10多座,专门作为货物贮存、商业洽谈和旅居之地。加之,乾隆、嘉庆年间,大量南方移民涌入陕南,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茶叶商品生产的发展,总产量达300万斤(每年)以上,其中紫阳县200万斤(每年)以上(《紫阳县茶业志》),从而使紫阳茶声誉大大提高,取代了汉中茶的地位,后来泛指“陕西的紫阳、镇巴、东乡(四川省宣汉县)、西乡、安康(今汉滨)、岚皋、四川万源、城口”地区的茶业(《茶叶业务文件汇编》)。道光二十九年(1849)《石泉县志》把紫阳茶与汉阴大米、平利生漆、旬阳龙须草并列为兴安四大名产。紫阳毛尖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紫阳茶业志》)。民国《西乡县志》也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另外,汉江航运也开始兴盛起来,特别是汉江水运价格十分低廉,桐油、生漆、茶叶俱为每吨公里0.01两(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相比之下,陆路运价要高得多,如粮食,水运每石公里银0.0013两,而陆运为每石公里0.0065两,是水运的5倍(乾隆《商南县志》)。这些都为紫阳茶南下荆襄,然后转运中俄茶道,远销蒙俄创造了“先决条件”。目前,虽未发现有关史料明确记载紫阳茶远销蒙俄情况,但从其它资料可以佐证并“管中窥豹”。Vfr安康新闻网

一、 自清中叶始,紫阳茶顺汉江而下,水运至湖北老河口、襄樊,然后陆运至河南赊旗,并入中俄茶道,从东口(张家口)或西口(归化城)进入蒙俄地区行销Vfr安康新闻网

1994年,民国《行商遗要》惊现于山西祁县。它是一本记录清民之际祁县渠家长裕川(原名长顺川)茶庄南下湘鄂办茶、北上蒙俄销茶“守则”的手抄本,包括“德行、茶路、茶山、踹茶、水脚、陆脚、厘金”等内容,犹如中俄茶道的“百科全书”。其中,在《赊旗发货报厘金寨费》中明确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冬因海防各长厘金银二乘,俊平即免……紫阳茶七十斤以下,报银八分。以外至一百八十斤报银一钱四。再重,报银二钱。外加海防二乘银。寨费银,以按报厘金银若干,二乘付银。俱钱平宝银。”赊旗,“属河南南阳府南阳县管,世处码头,百货皆聚,陆路为首”(民国《行商遗要》),“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俄茶道由湘鄂水运转入豫晋陆路的“中转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促使赊旗商业从明万历年间一直兴盛至清末民初,与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商业重镇。咸丰八年(1858),河南巡抚奉旨在赊旗设立署理南阳、桐柏、唐河、方城、泌阳五县的厘金(税金)总局,知署厘金局的官员为三品道台衔,“其市岁税常巨万”。而此厘金以茶叶为大宗,山西榆次常家、祁县乔家之大德玉、大通玉等大茶行均在赊旗设立商行。虽无长裕川记载,但大概也不例外,因为“它是对俄、蒙地区销售茶叶的主要商号,属于收购、加工、贩运、批发一条龙性质。在两湖地区的羊楼洞、羊楼司、聂家市等地占有茶山,大量收购茶叶,就地加工,然后长途运输,经张家口、杀虎口行销蒙古和俄国;或从汉口走长江,转销欧洲”(《晋中市志·晋商沧桑·商号)。从民国《行商遗要》还可知道,长裕川茶庄办茶主要路线为:湖南安化收茶(就地加工)—益阳(洞庭湖水路)—岳阳(长江水路)—汉口(换小船)—襄阳樊城—河南南阳赊旗镇(陆路)—洛阳—晋城(骆驼运输)—长治(太行山)—祁县鲁村(重新分发并转大车)—大同—张家口—恰克图。此外,“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和“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的老河口,清代民国时期一直是兴安地区茶业的输入地,与赊旗和中俄茶道“一衣带水”。《紫阳茶之产销》记载:紫阳茶“向东销售者,几全用水运,经湖北老河口转销于鄂豫两省西部之地”。道光《三省边防备览》具体记载:“大竹河,商贾聚集,为太平通水程之所。河自东而西,可行船,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至陕西紫阳任河口,合汉江直达襄樊。”《湖北茶叶贸易志·内销市场》亦记载:“樊城、老河口是鄂北茶叶市场的集散中心,销售范围包括现在的襄阳、郧阳地区和邻近的豫、陕数县。(抗)战前,樊城、老河口主要销湖南茶和部分花茶,以后逐步由紫阳茶(陕西产)占据了市场。抗战开始以后,恩施茶又逐步代替紫阳茶。”英国《商务报告》也记载:“在对俄海上贸易开始以前……供蒙古销售的茶叶是由樊城以上约50公里另一名为老河口的大市镇,从老河口以骡子和大车运往山西靠长城口外一个重要城市归化厅,然后由归化厅分销蒙古境。”《老河口市志·对外贸易》更加明确记载:“老河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同治十年(1871),茶叶经汉水运到老河口,再骡马大车转运山西长城口外归化厅,远销俄国。”Vfr安康新闻网

二、 紫阳茶叶主要以“篓装散茶”或青砖茶形式行销蒙俄地区,包括紫阳毛尖、秦巴雾毫、安康香片等品牌Vfr安康新闻网

清代民国时期,“红梅茶及各种砖茶为蒙古及俄国人最需要、最嗜好之物”(民国《万全县志·工商》),但早期亦不凡缺乏“篓装散茶”,紫阳茶极有可能名列其中。康熙《紫阳县志·物产》记载:“买茶装篾,邑民利之。”民国《行商遗要·赊旗发货报厘金寨费》中所记载的紫阳茶,以斤为单位,而不是以箱、包、串等为单位,其包装亦应为“篓装”。据记载,作为中俄茶道的主要茶源地湖北蒲圻羊楼洞,销往蒙古地区的茶叶最早也不是“砖茶”,而是“饼茶”和“篓装散茶”。但在实际运输中,紫阳茶也存在缺陷:其为焙炒绿茶,口味比较淡,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口味较重的需求,加之不能挤压,用“篓装”既不便于运输和保管,时间长了又会发霉变质,难于储存和保质。后来,极有可能也同羊楼洞茶区一样,变“篓装散茶”为“帽盒茶”,后又升级为“青砖茶”。“青砖茶”又称老青茶,包括杀青、揉炒、渥堆(发酵)、汽蒸、压制等制作工序,属于半发酵黑茶。紫阳茶与羊楼洞同属绿茶,不但具有制作“青砖茶”的物质条件,而且还有相关历史渊源。有学者认为,黑茶最早起源于紫阳茶区,其前身为“紫阳二蔓子”晒青茶,而后传入关中,才开启了泾阳茯茶及其它地区黑茶制作历史。《明史·食货志·茶法》记载:“(洪武)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蒸晒是一门技术,从事这门技术的人叫“烘作”,汤显祖《茶马》诗形象地记载了茶贾汉中买茶的状态:“绣衣来汉中,烘作相追随。以篦计分率,半分军国资……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至于那些紫阳茶行销蒙俄地区,虽无史料直接记载,但从其它情况可发现其“蛛丝马迹。”据老河口当地人反映,“在老河口中转的茶叶,品种繁多,有黑中略带青色的砖茶,还有饼茶、砣茶、袋茶、方包茶、珍珠茶等。陕南一带生产的紫阳毛尖、秦巴雾毫、安康香片等,均由此上岸中转(朱科 胡 采棣:《百舸争流千帆竞——探访“万里茶道”的汉水要港老河口市》。”1909年《陕西财政说明书》记载:紫阳茶“细者发湖北等与省城,粗者运汉中以及川甘。”这里所说的“细者”,也就是品质上乘的“好茶”,与紫阳毛尖、秦巴雾毫、安康香片等当时知名品牌不无关系。其中:紫阳毛尖,从唐朝始为贡品,“每岁充贡”,直到清未,是全国名茶; 秦巴雾毫,又名“口含茶”,为高山雾茶,因采茶姑娘每采下一片嫩茶尖,都要尖朝里、尾朝外地含在口内,用少女的口液浸泡十余分钟,然后才取出晾晒杀青,因此而名,也为当时名茶;香片,又称花茶,是将绿茶或红茶与茉莉花、玉兰、桂花等花料混合,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符合蒙俄民众口味较重特点。Vfr安康新闻网

三、 紫阳茶行销蒙俄地区二百余年,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而终止,年均输出10万斤以上Vfr安康新闻网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俄茶道经历了发展、繁荣和衰落阶段。Vfr安康新闻网

十八世纪中上页,中俄茶叶贸易刚刚起步,“茶叶贸易额每年不超过一万普特”(张应龙:《略论近代中俄茶叶贸易》),即30余万斤;十八世纪下半页,中俄茶叶贸易成倍增长,仅1762—1785年间“每年从恰克图输出的白毫茶达8000普特,红茶4000普特,绿茶400普特,茶砖达17000普特,其它茶100普特,总共近30000普特(约100万斤)(米勒:《西伯利亚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战争和商业史》”。进入十九世纪,中俄茶贸易继续增长,仅恰克图1838年输入茶叶就增至8968900磅(约810万斤)。1863年,俄国商人开始在汉口附近建厂,直接生产砖茶,经海路运往本国销售。1900年,“输俄华茶为468549担(合4685.49万斤),汉口砖茶390200担(约3902万斤)(孙 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民国《万全县志·工商》亦记载:“中俄未绝交以前,运售库伦者多则四十余万箱(约3600万斤),至少亦有三十万箱 (约2700万斤)。”相对与庞大的中俄茶叶贸易额,紫阳茶“微不足道”,但数额也不少,每年运送老河口、襄阳、安陆、汉口等地茶叶量平均达10万余斤。民国《陕境汉江流域贸易稽查核表·出境货物表》记载:发往襄阳、安陆等地的紫阳茶,1903年10月至1904年9月93927斤(合47吨),1904年10月至1905年9月129509斤(合64.8吨),1905年10月至1906年8月100806斤(合50.4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联政府实行五年计划,抵制外来茶叶,中俄茶道就此终止,紫阳茶行销蒙俄地区的历史至此搁浅。Vfr安康新闻网

四、 茶阳茶虽然于民国初年停止蒙俄地区行销,但声誉较高,供不应求,仍畅销鄂北、豫、晋南、汉口等地区,甚至远销海外Vfr安康新闻网

民国时期,“茶价稍昂,植者渐广”(《紫阳县志》)。1904年,紫阳县政府给专署呈文:“全县茶山共3048亩。”虽受社会动荡影响,但抗战结束时,以紫阳为主产区的安康全区茶树栽植面积还有3.01万亩,产量达到128万斤。当时两部权威地理专著《中国分省地志》(民国十六年)、《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民国十五年)均高度评价过紫阳茶:“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于龙井、六安、武夷、松罗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种风味”。1932年天津《大公报》还报道:安康县“茶叶为粗制茶之一种,名安康茶,每石(担)售洋三十元,只能敷本地之用,输出甚少,但邻县紫阳县之紫阳茶则产量甚丰,茶质亦佳,最上品的色香味与西湖龙井、六安之茅尖不相上下,因僻处山中,所知者少,故无人注意。现下最好之白毛尖每斤一元六角……在汉水未被阻前,湖北庄客择其最佳的‘雨前毛尖’,‘与/字’等茶,坐庄大宗收买……更粗者即制为茶砖,均运往武汉长江一带售卖,与浙皖之茶并受欢迎。近年汉水虽被阻,每年产额犹达百万斤左右。如能焙制得法,扩大宣传,亦陕南一大实业也(民国《陕西实业考察团陕南视察记》)。”《安康县志·外贸出口》也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至二十八年(1939)是本县出口山货土特产的盛期专营茶叶的商号2家,挑拣成庄外销到土耳其、阿拉伯等国,年经营量在1400吨(280万斤)以上,其中紫阳茶占80%。”特别是抗战期间,湘、皖茶区相继沦陷后,因交通阻塞,南方茶叶无法运销西北,紫阳茶销路渐趋扩大,不仅销往西北各省,还销往鄂北、豫、晋南、汉口等地,供不应求,闻名全国。Vfr安康新闻网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俄茶叶贸易恢复。1951年,西北茶叶公司安康支公司在蒿坪、洞河制作红茶约10吨,用油漆红木箱包装,由西北茶叶公司出口苏联。2015年,安康率团参加俄罗斯金秋国际农业展览会,紫阳茶再次“进军”俄罗斯市场,成为“中俄茶道”振兴的重要力量。Vfr安康新闻网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