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郎归
■ 王永堂 口述 谢可芝 记录
我母亲——钟秀娃,自四岁到王家当童养媳,八岁多因不堪忍受夹磨,回到娘家向家沟。一晃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1949年农历三月初八,山沟里的桃花、李花开了,门前喜鹊喳喳叫。这一天媒人来下书,订于冬月十八良辰吉日迎亲。
俗话说,“十八岁的姑娘一朵花”。那时的母亲,像她名字一样秀气,一搭眼看,就像山中的兰草那样清幽,那样芬芳,那样淳朴。
这一天,我外公外婆收到下书,格外高兴,炒了几盘菜款待媒人。母亲钟秀娃更是喜出望外,心里甜滋滋的。在那个年代,农村十八岁算大龄姑娘了,也盼着这良辰吉日早日到来。我母亲钟秀娃做一手好针线,裁剪衣裳样样会,每天拉鞋底,做绣花袜垫,准备自己的嫁妆和填箱用的物品。
正当我母亲钟秀娃沉浸在喜悦之中,三月十九,逢酒店垭街上逢场,一个王家的亲戚来到向家沟家里报信,说正月十八这一天,石马岭王家的大儿子王长富被拉去当“壮丁”了。我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哭成了一个泪人似的。人们常说:拉壮丁去的,十有八九不是伤的就是亡的,往后的日子怎么熬啊!
听说拉去的新壮丁要在汉阴城集训三个月才赴战场。第二天我母亲起了一个大早,带了点干粮,包袱里装着几双布鞋,赶到汉阴城,来到县衙门前打听,衙门站岗的兵破口大骂:“滚回,滚回去,一律不许见!”
我母亲祈求说:“让我见一面吧!”兵仍恶狠狠地说:“不许见!不许见!”
我母亲说:“不让我见一面,那就请你把两双布鞋捎给酒店垭的王长富,好吧?”
“什么长富不长富!当壮丁,还想长富?”一个衙门兵轻蔑地说。接着又恶狠狠地夺过她手中的包袱,甩在地上。我母亲强忍着泪花拾起包袱,坐在地上欲哭无泪。这时天暗了起来,只好投宿到城边的一个亲戚家。
我母亲回到向家沟家里,整天以泪洗面,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离家有十几里的太上老君庙烧香磕头。期盼自己的郎君平安归来。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挑灯熬夜做针线,每月做一双布鞋,拉一双袜垫。有时一边拉着鞋底,一边哼起民间小调《盼郎归》,“正月里是新年,我盼郎回转,拉着郎的衣裳,你早去早回还。七月里,是月半,郎走了大半年,门槛擦得裤脚烂,我两眼都望穿。十月里望郎还,望得我肝肠断,几时望得我郎转,我洗手谢苍天……”山沟里的夜晚,静的出奇,曲调在夜空中盘旋,苍美凄婉。
1949年11月29日,汉阴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入城,各界人士夹道欢迎,盛况空前。1950年1月5日,汉阴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召开。会后,农民协会在全县普遍建立,有会员52083人。我母亲就是农村协会成员之一,并担任妇女组的组长,积极组织青年妇女开展反封建、扭秧歌、玩彩船等各种宣传活动。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汉阴县从11月初开始,全县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我母亲又投入到土地改革运动中去。县委、县政府派来了驻村土改工作组,听我母亲说:工作组的同志一进村就发动群众、组织青年男女协助土改,晚上组织青年男女扫盲,学文化;白天翻山越岭,丈量土地,登记造册,分田到户。工作组有一个“西进”的年轻干部,小伙子二十出头,湖北郧阳县人,瓜瓜气气,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文文雅雅;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装,胸前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佩戴一副眼镜,经常开会时田间地头在膝盖上写文章。一看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他的名字一样叫王文化。
我母亲参加“土改”后工作积极,热情大方,通过“扫盲”,也认得几个字,心算、口算比算盘还要快,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干净利索。原来的长辫子也剪成齐耳的短发,走起路来快步如飞,人也长得越来越端庄秀丽了。
早春二月,杨柳吐出了嫩黄的新芽,山上桃花、李花初放,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生机。“土改”将进入尾声。一天傍晚开完总结会,王文化叫我母亲的名字:“钟秀娃!你能不能把名字改一下?新社会了,妇女解放了,自由了,要有一个大名,不能光叫小名。”
“那叫什么大名?请你给我改一下吧?”我母亲说。
“你看,山间的兰草花,那样清幽,那样芳香,不为群芳争,寂寞吐芬芳,兰草花就像你一样,就叫钟秀兰吧?”
“好嘛!就叫钟秀兰。”我母亲欣然答应了,从心里佩服有文化的人。
转眼土地改革运动即将结束,驻村的工作组将要离开,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心里都有一种敬慕之情。王文化将自己一只英雄牌的钢笔赠送给我母亲,并鼓励我母亲要继续学文化,要把村里的妇女青年工作做好,我母亲也暗暗佩服这位年轻有文化的小伙子。
初春的月亮慢慢地升高了,我母亲心里说不出的喜悦,一路哼着民间小调回到了向家沟的家里。这一晚,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是土改工作组王文化的影子。但后来一想,自己是农家女子,又没有文化,怎能配得上有文化的人呢。又一想,人家是干部,是要走的人,不现实!不可能的;再一想自己从小就订了亲的,但被“抓壮丁”去了,是死是活还不清楚啊!再说:“人活的脸,树活的皮,我是有主的人啊!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两年不回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也不开……一定要等他王长富回来!”
第二天,驻村的土改工作组就要离开,我母亲悄悄地将自己做的一双布鞋,用格子手帕包好送给王文化,又把钢笔还给他。王文化接过布鞋说:“鞋我收下了,你的心意我领啦!钢笔你拿着,做个纪念吧!”于是,村里的乡亲们敲锣打鼓地欢送土改工作组的离去。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院子里树上喜鹊又喳喳叫着,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六,又逢酒店垭逢场。晌午后,一个王家亲戚来到向家沟家里给我母亲说,县民政局给酒店乡发来喜报,说被拉壮丁的王长富还活着,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在战斗中立功受奖。我母亲听了这一特大喜讯,悲喜交加,热泪盈眶地说:我总算盼到了这一天!
自从1949年3月我父亲被拉了壮丁,在汉阴城集中训练了三个月后,由于战事紧张,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急需兵源,六月就匆匆忙忙赶赴战场。在长安县境内秦岭五台山,胡宗南国民党军最后的疯狂,妄图抵抗,熟料打了第一个仗,我父亲便被俘虏成为西北第一野战军的战士。
1949年6月,西安解放以后,胡宗南军溃逃汉中,密谋反攻战略,欲作垂死挣扎。这时蒋介石下命令胡宗南陈兵汉中,构筑秦岭巴山防线,企图阻挡人民解放军前进步伐。以彭德怀为司令的西北第一野战军,士气高涨,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望风逃窜。我父亲从国民党俘虏兵一下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冲锋在前,于1949年12月6日随军解放汉中。
1949年12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的指挥下,从西、南、东三角集结在成都,在我军强大攻势和党的政策影响下,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看清形势,相继起义,成都和平解放。1949年12月30日,由贺龙指挥的解放军第一野十八兵团在成都市民的热烈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就这样,我父亲随着一野的大部队进入成都。
成都和平解放以后,毛主席指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1950年10月6日,十八军打响了进军西藏的昌都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对和平解放西藏打下了基础。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毛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于是各部队又投入到修建川藏公路中去了。川藏公路11万官兵因高原气候多变,地质条件复杂,有3000多人牺牲在西藏高原上。山高谷深,悬崖峭壁,部队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战士们凭着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修建通往西藏的和平之路,幸福之路。我父亲由于表现突出,人也长得机灵,被一个团的团长看上,抽掉到团部给团长做通信员。
1952年4月,部队要复原一批战士,于是父亲提出申请,很快就得到批准。1952年农历五月,父亲从部队复原,回到汉阴酒店垭石马岭的家。第三天,就请下书先生到向家沟我母亲家讲要到县民政局扯结婚证,再定于闰五月十二迎娶。
五月初八这天一大早,我父亲穿着一身褪了色的军装,精神气爽地来到向家沟约我母亲到汉阴县城民政局扯结婚证。五月的山乡,是花的季节,开遍了山山岭岭,七里香,香七里,乳白色的花瓣,露出金黄色的花蕊。一拢一拢,漫山遍野,真是“一山花香醉鸟语”,山中的画眉鸟、黄豆雀争相鸣叫,此起彼伏,好像也在歌唱着幸福自由。
父亲和母亲走小路,抄近路,翻山越岭,心里格外高兴,像山中的小鸟一样,自由地鸣唱。我母亲问我父亲最多的是外面的情况怎样?“西安、汉中、成都啥样子?修建川藏公路是怎样艰苦…… ”“我走了三年了,没有消息,你怎么样,没有再找一个呢?”父亲问母亲。“我图一个名声,我挨也挨你两年,我等也等你回来!”我母亲说。说着说着走到了太行山,我母亲拿着早准备的香表,两人一起跪在太上老君前,烧香还愿。
上午10点左右,来到县民政局,我父亲拿出部队复原证,我母亲报上自己的姓名,办理了结婚登记,领了结婚证,当天就返回酒店垭。汉阴到酒店垭来回一百多里路,两人却不觉得累。
这一年的闰五月十二日,也就是我父亲母亲大喜的日子,当时部队复原的经费是给300市斤大米。我父亲把300市斤大米卖了钱,买了一匹蓝色的土布,做了两床被子,扯了月白色竹布做了两件衣裳给我的母亲。就这样,租了一个花轿,做了两个红灯笼,请了四个人轮换抬轿。由于我母亲娘家穷,只有一个哥哥李德红送亲。王家也不富裕,也请不起吹鼓手,从向家沟到石马领要走二十多里路,来到石马岭王家,只是请了门团转(周围邻居)、家门(王家的亲戚)坐了两桌酒席。在两间窝棚屋里拜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