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眸
隆冬里,又想起陕南老家的火炉来。从前的冬天,无论走进陕南哪一户人家,迎接你的首先是一屋子的温暖,这温暖的源头是那一方盘踞在屋子一角的火炉。
火炉呈方形或者椭圆形,在它的上方,有一条可以折叠的铁丝从楼板上垂吊下来,铁丝下方有挂钩,挂这一把黝黑发亮的铁水壶。人们围着火炉烤火的同时,热水也就有了。
火炉让陕南的冬天有了别样的风情。我们许多事情都在火炉边做完。母亲在火炉边纳鞋底、织毛衣、缝棉袄;父亲在炉火边擦麻绳、修锄头、修家具。我们将小桌子靠着火炉放着,一日三餐都是围着火炉吃完。杀年猪后,我们偶尔将大铁壶换成大陶罐,在陶罐里煲猪脚萝卜汤。平日里,我们在火炉边烤柿子、玉米、红薯。每到夜幕降临,我们在灰堆里温上柿子酒、拐枣酒,炒几个菜,邀上三五邻居来喝酒。划拳、唱花鼓的声音整个院子热气腾腾,红红的炉火让山村的冬夜温暖如春。
维持这样一个火炉,往往需要大量的木柴。平时在地里干活时,顺带挖几个枯树桩晒在院角,或者放倒几棵长得不周正的桦树,将树干晒干锯成段,用斧头劈开码起来,作为火炉用的上好木柴。陕南人在对待火炉是非常讲究的,湿柴、刚砍下的树枝是不能用来烧火炉的,这样的木柴烟大,会呛得人根本没法在火炉边上待。生火炉也非常讲究,用干树叶点燃细小的干树枝,再赶紧加上锯好的枯树干或者大树根,这样生的炉火又旺又持久。烧出的大火炭,用冷灰埋了,制成木炭存放着,攒起来送给城里的亲戚。晚上睡前,在热灰堆里埋上没有烧完的一小段粗树桩,作为引火用的火种。早上起床,只要扒开灰堆,就可以直接架柴点燃火炉了,方便又省事。
为了准备炉火用柴,一到深秋,山路上到处都是别着弯刀准备砍柴的人。有些人家全家出动,不出半天,就能将成片的林子放倒。而随着一片片林子倒下,门前屋檐下、院子内外的柴垛子码放的也越来越高。
从前没有电器,人们过得是靠山吃山的日子。很大程度上,一户人拥有柴山的多少,决定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姑娘相亲时,也非常在意男方家的柴山问题。柴山多,且纯木林子多,姑娘嫁过去烧火做饭用柴方便,不受累。
因为要生火炉,陕南人对柴山非常珍惜。我们家屋后有一大片自留柴山,棵棵桦树婷婷玉立,一直不舍得砍伐。冬天里,祖母每天不定时地在山梁上转悠,防止有人来偷砍。祖母护着这片林子,如同守着祖宗的家业。
如今,退耕还林后的陕南山区,山清水秀。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在陕南的启动,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陕南火炉,正慢慢地退出陕南冬天的历史舞台。而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南人,无法忘记火炉留给自己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