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启发
风俗一词,《辞海》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古往今来,移风易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移风易俗,毛泽东曾提出“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等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我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
陕南安康,居以徽派建筑,戏以汉调二黄,语汇南腔北调,食之麻辣酸甜,无不彰显着秦风楚韵、多元并存、诸教相融、兼容并蓄的民俗风情。其显著特点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中华文明的浸润滋养下,与长期社会实践中融汇、形成的优良民风,影响和引领着安康人民的道德风尚与社会进步。但是由于社会加快转型和深刻变革、多元思想文化和外部环境影响,一些低俗陋习依然盛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度成为人们摆脱贫困的“精神短板”。
好的民风犹如蓝天上的阳光、夏季里的清泉,能够温暖人心、润泽大地。安康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内心向往和意愿要求,把群众碍于“人情面子”、陷于遗风旧俗而又无力改变的困境纳入市委“1号文件”予以破解,创造性地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厚植发展软实力,激发安康新动能。“五字新风”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新民风建设汲取安康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赋予“诚孝俭勤和”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改变一个地方的陈规陋习,比改变物质贫困更难。安康从2015年旬阳试点,到2017年全市推开,期间经历一年初见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新风,再到2020年实施三年提升行动,新民风建设环环紧扣、招招求实、步步为营。坚持“党建+”系统思维,采取“行政引导+乡贤自治”的方式,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抓手,依靠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和覆盖广泛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自治机制,使“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化“无形”为“有体”,变“被动”为“主动”,在农村基层落细落小落实,在群众心中得到深耕厚植。
新民风新民俗一经形成、扩散和接受,便成为规范思想行为、引领时代风尚、助力发展进步的一种强大力量。五年多的探索、实践和发展,“诚孝俭勤和”已经占据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高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的价值理念。安康实现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蜕变,在全省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角色转变。诚信体系建设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公众安全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长期与贫穷落后为伍的印象成为历史,逐渐崛起的新安康赢得世人尊重。
新民风之于安康就像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生态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影响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但是在脱贫攻坚中开的花最鲜艳、结的果最丰硕。安康牢牢抓住道德评议“牛鼻子”,突出“说论亮”关键,把整治陋习、培育良俗作为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有效破解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懒汉难扶的问题。安康市新民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创新做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全市新民风建设扶贫扶志经验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锋》,10个县区扶贫扶志做法入选《全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
改造民风民俗,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价值观念,解决的是“老大难”问题,“老”在长期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新民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基础性、广泛性的系统工程,即使对内成为成风化人的主流价值,对外成为铸魂塑形的靓丽名片,还必须正视其反复性,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以“扫盲点、抓协同、创新高”为主旨,切实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求,促进“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的新民风入其心、成其规、约其行,努力把安康打造成陕南首善之地、全省民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