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我
父亲下岗后,租了乡供销社的旧址,开杂货店为生。彼时乡村住户尚多,人们对节日很重视,多少置办些东西。于是每到年节,格外忙碌。母亲、姐姐和我都得为这小小店铺出力,我对节日的感知,便从店铺里的商品开始了。
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卸货”时的情景。那是腊月间的事情。
我与姐姐坐在门前等着“提货”的父亲回来。黑夜在寂静中温柔地看着我们,门口发黄的白炽灯光带着催人入梦的神奇魔力。灯光里,带着惺忪睡眼,我们疲倦又不知疲倦地一遍遍催问母亲:“妈,爸啥时候回来啊?”问着,问着,我们的头开始四处轻摇。
一道强光或一声尖锐喇叭声会将我们突然惊醒。旋即,我们听到车门“哐”的一声关上。车里的人走下来,谈论着什么。我猜得到,他们在说怎样把车上的绳索解下来,怎样把货分开。
车上货物很多。仅水果便有芦柑、红富士苹果、库尔勒香梨等,它们各有二三十箱;蔬菜更多,芹菜、生姜、大葱、蒜苗等,多不胜数,均各两箱左右。除了水果、蔬菜,还有干果、饮料、零食等。货物加起来,能将门前六七十米长、十米宽的空地占满。当然,得我们一家四口慢慢搬进屋里。
次日早晨,开门,将每样货物往出搬些作样品;售罄,则再搬出些补上。冬天里,天黑得早,但既然“进了货”,总得守着。太阳渐落,连西边的天空也终于黑了下去。不一会儿,黑夜就把大地变得又静又寒。路上没了行人,我们4人开始将货物一样一样地搬进家中。这样重复而单调的日子谈不上有趣,但平凡、朴素、稍纵即逝。我们常常在忙碌中不知不觉来到除夕。
除夕的意思是:腊月尽,正月至;旧岁除,新年到。
年三十那天,上午照例“摆摊”,然而“收摊”很早。下午,门前空地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母亲往火盆里加柴,柴木高高耸起。火盆变得像一个“大头冰激凌”,火苗长得跟我一样高。她常说:“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年三十儿,得红红火火。”
是夜,母亲、父亲为姐姐和我洗澡,洗完便在火盆旁烤身子;是夜,我与姐姐、玩伴各穿了新衣,出门玩鞭炮,凌晨不归;是夜,烟花绽于星空,如我彼时之笑;是夜,流光转瞬湮于冬风,正如我而今已遥不可及的童年。
正月初三后,人少些了,然而也得守着铺子。父母亲走不开,于是“派”我和姐姐到亲戚家拜年。我和姐姐常常玩到过了元宵节才回去。
县城人多,元宵节也更热闹。
体育场上处处是人。东侧,大人拉着小孩,站在小彩旗下仰头望着。那些纸做的小彩旗皆巴掌大小,串联在一根长绳上,高高挂着。每个彩旗上都印有一则谜语。彩旗有编号,猜中某些“幸运编号”的话,能得到奖品。奖品是一盒牙膏、一盒香皂之类的小东西,然而足够小孩子兴致勃勃了。
似乎常常是在体育场西侧,有摇花船的队伍。这队伍约有10多人,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戴着面具的领头儿、花船周遭四位穿着绿衣绿裤的少女。有些好事的人会将小鞭炮扔到船底。艄公眼尖,很迅速地用手杖将它扫开,还要故作生气,摇着面具,举起手杖,作势要打那人。不及放下手杖,新的鞭炮又来了,艄公便扭着身子,装作着急忙慌的样子去将它们扫开。
艄公能说会道,他们可以一口气说很长一段话,且说得又快又顺。我虽听不大清楚,但钦羡而喜欢。于那些少女们,我是另一种感情。花船是大红色的,且饰以种种鲜艳装缀。这些少女们身材窈窕,着绿衣绿裤,在艳色花船旁簇拥着,格外妩媚。那时我还不知道“柳腰”这词,后来读书,晓得古人用它指称美女,便觉得很贴切。因为凡提到这词,我脑海里总同时浮现出那些花船旁的少女们,她们好漂亮。
元宵节那天,要吃汤圆。盛来满满一碗芝麻汤圆,我拿勺子舀起一颗,轻轻晃动,任它在勺子里摇摆。稍稍凉些了,我将汤圆咬开很小一个口子,看那黑色的芝麻馅儿慢慢流淌出来。我在那小口子上使力一吸,将馅儿吃进嘴里,汤圆登时泄气,瘪了下去。我照这个法子吃完了整碗汤圆。这行为自然被发现了,自然被责备。然而因为是元宵节,并未挨打。
那以后吃汤圆,我总连皮带馅儿一齐吃下去;吃豌豆米饭的时候,我也再不把豌豆一粒粒挑出来放在桌面。我能感到我已不再那么调皮。因为,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