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成
春雨丝丝,红梅点点。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元宵节转眼就到了眼前。陕南安康受湖广移民文化、汉江码头文化的影响,习俗中每年过年要从腊月三十玩过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一谈到元宵节,人们就会想到吃上热气腾腾的元宵。记得小时候,大人在灶房里忙活了半天,津津乐道的汤圆端上了餐桌,白白的汤圆里裹着红糖、碎芝麻花生核桃等,吃在嘴里甜甜的香香的,包含了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美好祝愿。
在很多地方,繁复的元宵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了。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记道:“元宵煮食浮圆子”。之所以叫“浮圆子”,因为是在水中煮熟的,因其特性又叫“团子”、“糖圆子”等。到了明代就称为糖圆或糖元。我们陕南就称为汤圆。不管是叫元宵,还是叫汤圆,都有团团圆圆、生活圆满、万事如意的礼俗寓意在内,所以会长期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时代发展中,元宵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品种。以糯米为主,有带馅的和实心的两类。从口味来分,有甜、咸、香、酸、辣五类。从馅的材料分,有以糖为主和以菜为主的。以糖为主的馅中又有芝麻、桂花、枣泥、豆沙等若干种。从制作方法上分,有水煮、油炸、蒸制三大类。还有珍珠汤元,外裹芝麻的麻元等。
吃罢汤圆,几乎每家每户的男女老少一家人,都要走出家门来到街头欣赏花灯。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到处是灯火通明,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过去张灯、观灯、施放花炮烟火等,是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宵节也叫作“灯节”。元宵节张灯习俗起源早,它来源于上古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后世民间正月十五日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这一习俗的古旧形态。佛教转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南北朝尤其是自隋代始历代都张灯、观灯。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且都留下了文人大家不少的记载和诗词。
如今灯的品种也逐渐多样化,质量也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式的灯彩,能工巧匠制作出能动、能变、能流水、能喷火的灯山、灯塔、灯牌坊等,有的地方舞狮舞龙,玩采莲船,打连钱,演汉调二黄、皮影戏,妇女游百病等,热闹非凡。石泉、旬阳县还在街头巷尾舞火狮子,过去用棕榈、粗竹子装火药融铁细沙烧狮子,暴烈的火花四溢,光着上身玩狮子的人身上涂满了鸡蛋清,火狮子一行来各户门前,拜年迎春,导狮爷握住狮须子,口中连连喝彩:“狮子神,狮子神,狮子来到你家门,万象更新”,“要花呀,要花呀……”玩至天亮。
元宵节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灯谜是利用汉语本身的特点而创造的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文化宫、社区广场、公园组织的游艺中,往往都有猜灯谜的活动,只见一排排五彩缤纷的灯笼高高地挂在绳子上,每个灯笼下都有一张各种颜色的卡片,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灯谜,有动物、字谜、体育、节日、地名,五花八门。这是一种花钱费力不多,而又能特别吸引人,老少咸宜,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
至今还流传着“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一个闹字,突出了元宵节的主要特点,体现了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闹元宵”所“闹”之内容和形式,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充分利用的文化价值。在当今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利用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乡人民拓展社交旅游娱乐的空间,使群众尤其是学生主动地离开网络、手机、电视,走出家门,投身有益身心健康的游乐活动中去,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人们的“狂欢节”,可以大大活跃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