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慷
“我们这儿都是二十多年没人管的地儿,你一个年轻娃娃能把这管好?”说话的是一个满腹牢骚的50多岁大叔。
我到辖区铁路家属院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满腔的激情和热血,顿时被眼前的大叔呛得透心凉。火热的太阳炽烤着脚下的土地,汗水将我快速拉回到现实中。还没容我答复,“咚”的一声,已被委婉地拒之。
又敲开一户门,刚要张口,一句“你找谁,有啥事?”硬生生将我要问的话噎了回去。“请问你在这里住多久了,是房主吗?”“我是租房子住的,不清楚,你去问别人去。”走了一上午,敲了一晌午的门,仅有能搭腔的几户也是答非所问,不愿意多说。
夜幕降临,又累又渴,门没进几户,脸色倒看了不少。
窗外华灯初上,我翻看案头的《梁家河》,一行文字跳出来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思绪把我带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情节里。我在《梁家河》里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找到共产党人的初心。
寻诊把脉,一步一个脚印,楼不漏户,户不漏人,力争将住户情况摸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每进一户都是各种艰难。当然,一次进不了门,就再去一次,一次生,二次熟,三次就更熟,四次、五次……该住户就不好意思拒绝了,入户考验的就是社区民警的耐心,只要能走近住户,辛苦一点又能算得了什么。
三十多个白日下,六十余万步的足迹,只为打开住户的“心门”。
住在这儿的杨女士反映:“我早晨去上班,洗衣机放外面的,下午七点下班回来,洗衣机不见了,洗的衣服、鞋子也不见了。”
“我在这住了二十多年了,脏、乱、差,大家都是乱摆乱放,也没有人管,都是自个儿顾自个儿。”田老太太如是说。
如何解决这些住户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让住户满意,我心里有一连串的问号。
白天“扫楼”,晚上读书,我在书籍里放空自己。案头上哈贝马斯的《交往与社会进化》、《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等书籍教会我如何突破整治的瓶颈,切实拉近和住户的距离。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我们总是奢望和民众的理想沟通环境,但遇到群众言语刁难时,就从心里就开始攻击,终止沟通,然后将情绪写在脸上。我们常常抱怨他们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何不反思我们工作到底做到位了没有。当我在笔记本上敲下这段话时,脑海里所有的委屈只剩下必须让住户满意的直白诉求。
摄影大师说,如果你的作品还不够好,那只有一个原因 ,就是你距离还不够近。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同样合适。只有走近群众,才能走进群众,俯下身子站在住户位置想事情,解住户之烦恼,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西二楼的马老太生病了,大晌午,路上一辆车都没有,朝军将手上的资料夹递给我,背上老人就往公路走,用他代步的小摩托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
住在石棉瓦棚里的李大姐在女儿高考的前一天晚上,遇到访查的我们,哭得梨花带雨,一问才知道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身份证找不到了。在安慰她的同时,我们及时联系县局治安大队,连夜制作临时身份证,并送到其手中,提心吊胆的母女俩才得以睡个安然觉。
就是这样一件件的小事,拉近了我们和住户的距离。和住户的心近了,住户也就愿意配合我们了。
在通过摸排、考核、选取楼长后,社区警务室联系点顺利建成。初次建成10个,并全部投入使用。我的想法是后期还要建,争取家家户户都能成为我们的联系点。
经过67天的不间断推进,家属院整治工作取得了住户满意的效果。一路走来,从“门难进”到“笑脸迎”,将一个脏、乱、差,不安全的问题小区建成了安全小区,将传统警务模式作用发挥到极致,开创了安康三无小区自治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治安问题突出居民小区摸排整治工作这条纽带将我和社区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果说年轻的我有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走进了群众心中。以前不理解,现在我是真切地理解了,在他们赞许肯定的眼神中,无不让我为之感动,我为他们做的少,却得到他们如此的厚爱,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