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2021-03-19  来源:本站原创

□ 夏崇庆wMV安康新闻网

在秦岭南坡,巴山北麓及汉江旬河沿岸一带的旬阳县,九十年前,曾有几批穷人的队伍。他们在这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党的火种撒播在这里,把鲜红的热血抛洒在这里,甚至把宝贵的生命奉献在这里,把伟大而崇高的红军精神永远的留在这里。wMV安康新闻网

1932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被迫从洪湖苏区撤退,在平利籍党代表廖乾五的建议下,绕豫陕川境向湘鄂边转移。12月2 日,这支10000多人的部队,进入旬阳境界。其时正值旬阳数九寒天,战士们衣着单薄褴褛,但无一人到群众家里扰民取暖。在麻坪街道,他们吃了李发青家一只猪头,走时留言:“吃你猪头一个,还你白米三升,老板不要骂”。吃了另一家一缸麦面半缸米和几十斤青菜,他们在案板上给那家留了三块银元。在神河街道夜宿后,第二早,一个大胡子首长,沿街道询问“昨天晚上谁家丢东西没?如果丢东西了,红军给赔偿,我们马上要出发了”。他们在过境旬阳的七天里,刷写标语,宣传党的主张。“红军是共产党的军队”“红军为穷人”直到现在,在桐木镇松树湾村一住户的百年老宅里,仍保留“武装保护秋收”的红军标语。这是旬阳人民第一次见到红军。他们不是敌人造谣的“青面獠牙”和“共产共妻”。而是对百姓和蔼可亲,“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居民家里的水缸挑满”。红三军过境后,有33名因病因伤掉队战士,隐藏在百姓家里疗伤。旬阳的百姓们,像亲人一样端饭喂药照料他们。在仁河口乡上桥村疗伤的红三军战士赵长江,还发动群众,组建了一只三四十人的“红军游击队”,在旬阳及周边地区,学习红军打富济贫。赵长江烈士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为其掩埋尸骨,缅怀祭奠。wMV安康新闻网

1934年,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的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长征到陕南。他们以游击的方式,在旬阳开展革命。后来,北上陕北,与刘志丹部队汇合,为中央红军进驻延安提供了“后勤保障”,根据毛主席的“借条”,用馈赠中央红军银元、枪支、粮食等朴素的方式,维护了中央权威和党的领导。红25军北上后,留下的红74师,继续在旬阳活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巩固和发展革命势力。并留下“红军老祖”的感人故事。1935年10月18日,红74师的一只部队,在旬阳与湖北郧西交界的九龙山,与敌300多人遭遇。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特务队二班14人,在指导员高中宽,二班长尚某某的带领下,主动请缨留下,阻击敌人。他们两个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不幸被敌人土炮击中,光荣牺牲。在红军战士及村民的协助下,在附近的碾子沟口掩埋了烈士。高指导员还是一名土医生,为百姓治病,分文不取。为了救治一位老人,他还用嘴吸出老人伤口里的毒脓,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践行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为避免敌人来破坏烈士坟墓。当地群众,在烈士坟前挂起了“红军老祖”的匾额,用“红军显灵”的神话,来麻痹和吓唬敌人。于是,“红军活为穷人,死了也会保佑穷人的”神话渐渐传播开来。人们以求医为名,在烈士坟前烧香祭奠,借此宣传和缅怀红军。当地的百姓还把自己的孩子“拜祭”给红军,起名“红孩儿”。有的家里,还把红军的泥木塑像,恭敬的放在堂屋正中的“神龛”里,焚香敬奠。在潘家河火石沟等地,先后都出现了“红军老祖庙”,庙里塑有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脚蹬麻草鞋的红军战士座像。尽管迷信,却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红军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人民就把红军高高的举过头顶,敬若神明”。为了永远纪念这些在旬阳战斗过奉献过牺牲过的红军战士或烈士们,当地把掩埋红军烈士的这个乡,更名为“红军乡”,也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人不知亲恩知亲,个个心里念红军”在红军乡及周边地区,那些歌唱红军的歌谣,至今传唱。wMV安康新闻网

国家也把旬阳县及周边的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区,划为革命老根据地,并享受老区相关待遇。在这片用红军战士烈士热血浸透的红色热土上。关于红军顽强不屈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有十五六岁的“红军娃”,为了保护枪支,不落入敌人手中,被敌人活活地拖死在山石路上,和烈士尚班长一样,至今连个真实的姓名都没有留下;红军密探程久林,被惨无人道的敌人用烧红的铁铲烙胸脯,用刀子一块块割掉身上的肉,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尽管这样受尽非人折磨,至死都没有泄露半点红军情报;还有出生于旬阳县城的共产党员李兆众英烈,被敌人背上装满红火炭的铁皮箱,烤的背部滋滋冒烟,仍不说出党的机密。正如红军歌谣里唱到“这是我们的新士兵,不怕死,不贪生,大家努力向前进”。据旬阳党史记载,仅1935年至1945年,旬阳汉江以北地区牺牲的红军烈士就有21位。同时,旬阳老区人民也已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红军的支持拥戴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仅1935年到1937年,旬阳汉江以北地区参加红军的就有60名。正是当地民谣《十送红军》 中所唱到的。除了送了红军帽、鞋、伞、刀等。最后,“十样子都送全啊,小娃子走上前啊,要跟上红军哇,打呀么打江山哇”。连娃子都送给红军了,还有什么不能送的呢?wMV安康新闻网

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去,而烈士的英灵永垂不朽。而今,在这片红军烈士和共产党人用生命换来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旬阳干部群众,继承着革命先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遗愿,咬紧牙关,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战役,而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英灵们,请护佑着我们,奔跑出发,努力向前。 wMV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