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舟山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今天,大型红色经典巨制43集电视剧《觉醒年代》,是我们优秀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树立起红色初心的津梁。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的重点剧目,《觉醒年代》展示了《青年杂志》诞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风云和历史进程,艺术地审美地描绘出一幅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争取民众思想解放与觉醒、艰难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壮丽画卷。
《觉醒年代》自2月1日在央视一套重磅开播后,持续发酵,收获了大批粉丝,追剧数超过2亿,在社交平台话题持续升温,引来了不少青年观众弹幕刷屏。
该剧之所以吸引广大观众,是因为全景式呈现宏阔历史画面。在尊重历史和总结优秀作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建党题材剧进行了艺术化的创新、审美化的展示。
昏黄的沙地里,一列驼队在呼呼的风中艰难地向前行走,随后画面一转,一角可以依稀看出昔日华丽油彩的门楼出现在画面角落,提醒我们这不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而是1915年的北京城。1915—1921年,此时的中国也像那角门楼一样,“康乾盛世”的余晖还依稀可见,在经历数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后,“天朝大国”的外衣悄然落幕,清政府轰然倒塌,剧幕的起点,就是清王朝倒塌后袁世凯企图复辟的那一刻。此时的中国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
该剧选取《新青年》杂志作为叙事切入点,将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等政治事件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倡“科学与民主”、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相衔接。《新青年》的创办是故事主线,这一过程中交错呈现出陈独秀、李大钊、陈延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历史人物。这段生动、立体的时代“建党史”“觉醒史”感召着青年观众。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我们可以将《觉醒年代》看作一百年前青年的励志“创业史”,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体验中审视自己,在丰富多元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般的文化自信。
该剧的另一个特点是,首次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正面清晰展现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这是《觉醒年代》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贡献。
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晚清遗老、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雪泥鸿爪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精雕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特征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
剧中深情地描写了参加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青年领袖毛泽东、周恩来以及热血青年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等,他们是最早的共产党员,是中国的青春担当者捍卫者。
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做到典型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来丰满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即强调人物形象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如《觉醒年代》中的虚构角色——郭心刚和张丰载。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到归国轮渡,二人数次针锋相对,暗示了当时青年人不同的价值选择,并在此后的情节中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触发观众情绪的作用。前者代表为国牺牲的文人志士,他身上凝聚了国人最强烈而悲愤的爱国之情,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一夜白头、郁郁而终,他逝世的暗喻,是加速了五四运动的进程,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后者则代表新思想的扼杀者,举报话剧演出、阴谋陷害工读互助社、挑拨陈独秀与陈延年感情……用这一虚构的典型角色,故事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得以凸显。
人物塑造上具有真实感是一大亮点。剧中将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李大钊倾囊接济穷人、带领学生演话剧,鲁迅目睹百姓买人血馒头、创作《狂人日记》等一个个故事演绎出来。一群有深度也有温度的革命人物浮雕图,不仅有革故鼎新、救国救民的高光时刻,更有“接地气”的烟火气息。该剧在人物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尤其是陈独秀和两个儿子的故事,不仅常常能逗笑观众,还让人们不禁感叹“原来革命领袖也会有家庭的烦恼,也会处理不好亲子关系”。这部剧在创作上的大胆尝试,拉近了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剧中的吴稚晖推销的无政府主义破产,胡适的改良主义始终不得人心,在商人、学生、工人的联合下五四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是我们中国人民一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是该剧成功的主要原因。上演的逃荒民众饿殍满地,觉醒之士聚众激情演讲,北京学生上街游行……眼前所观一幕幕都是现实,心中一阵阵满是苦涩,观众沉浸在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中,可以说《觉醒年代》以细节呈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情景再现”,实现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共情、共鸣、共振。
如何用艺术语言表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电视剧用心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铺垫:李大钊在街上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长辛店工人葛树贵当掉了自己的大衣,垫付了医药费,与这个工人结下了友谊。他们的交往,很自然地引出了后来在中国历史舞台起了重要作用的京汉铁路局长辛店机务段机车厂的工人群体。李大钊常有接济别人的善举,如资助学生、为建立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捐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捐献经费等等,所以这段情节是合乎李大钊人格逻辑的。李大钊与长辛店工人一起包饺子过年的情节,也十分令人感动,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爱护、启蒙和宣传的效果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剧中李大钊在长辛店铁路机车修理厂演讲时,他站在高大的机车车头上,不时挥动手臂;两个换气扇在飞转,灰尘蒸汽氤氲;一束阳光斜射进来,照亮了昏暗的车间;脸上沾着油污的工人们,仰着头全神贯注地倾听……以颇多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手法,表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已经在路上了”多次出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艺术表达。
剧中诸多“金句”让观众热血沸腾。比如李大钊慷慨激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遭到当局检查,检查官一个耳光打过去、狂喊“打你个新青年”,陈独秀义正言辞一语双关地回应一个耳光“打你个老青年”!凸显了对北洋政府卖国行径的愤慨和进步知识分子立志救国的决心;毛泽东的“敢于努力救国之新青年,筋骨强,方能气力雄”等台词虽然朴素却掷地有声,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引发观众深深的共鸣。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我们看到,该剧热播时,在社交平台有不少人自发组建党史学习小组,分享著作名篇、交流所思所悟;观剧后,不觉更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举动,让新时代青年、让今天的共产党员跨越时空与一百年前的“新青年”、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深情凝望、历史对话,汲取力量!该剧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锻造成有质地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党的百年华诞平添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恢弘剧幕。
如果说,几年前的《恰同学少年》启蒙了一大批中学生去追寻理想,那么今天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则会启发更多的少年、青年、壮年乃至老年人,像当年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一样,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中国共产党从一颗幼苗长成了今天拥有9100万党员的参天大树,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觉醒年代》告诉我们,要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不仅要勇于立下创作史诗的雄心,更要舍得扑下身子接地气,深入到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去,坚持“三贴近”,在“四力”上多下工夫,用匠心创作,树立精品意识,以敬业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打磨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