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连才
2021年4月,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黄河文学》公众平台连载了刘全军的长篇小说《红色漂子》第一章和第二章。适逢党史学习教育的蓬勃开展,重温红色紫阳历史,再次拜读《红色漂子》,我被小说优美的文字和曲折的故事所吸引,思绪像脱缰的野马奔向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脑海里时而浮现出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刘全军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篇小说《红色漂子》于2005年5月由环球出版社出版,作家出版社大型文丛《荣光与梦想》(2011-2012年度中国文坛50家作品选)全本收录。小说以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紫阳苏区为主线,展示了紫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浴血奋战迎来紫阳和平解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是一部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能量的鸿篇巨制。《红色漂子》犹如一本生动的地方党史教材,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本色、红色紫阳的精神灵魂和革命英烈的浩然正气。
“漂子”在任河流域俗称竹片子,“红色漂子”是红军用来宣传革命真理的载体。当时红军川东游击队在川陕边境活动极为频繁,为了扩大革命影响,红军利用任河的天然条件营造红色宣传氛围,他们把竹片削得平平整整的,再用桐油刷过,然后在光滑的竹面上写着“赤化川陕”、“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和“建立红色政权,穷人当家作主”等各种红色宣传标语。夏季是任河涨水的季节,游击队员将漂子放在河水里顺水而漂,漂进任河、漂入汉江,沿岸的百姓纷纷打捞河水里那些“红色漂子”。
川东游击队赶“猴”的故事,在《紫阳县志》尚有记载,并在紫阳民间广为流传。1930年2月下旬,司令员李家俊派遣军事主力吴会志第一支队400人枪,前往城口招抚收编军阀混战中“垮杆旅长”侯子俊。侯旅长离川入陕,沿途抢劫,无恶不作,且背信弃约加入陈定安团匪,继而投靠王光宗西北军。吴会志率部觅踪追迹,辗转千里。部队给养全靠打土豪和向群众购买,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3月5日,支队由岚皋入紫到达洞河镇。两天后抵达县城与侯会面,侯料定义军走投无路,于是就设下了与义军妥协联军的局。一支本想改造军阀武装的红军队伍,反而被军匪侯子俊所吞编。这是一支最早在紫阳活动的红军队伍,也是刘全军创作《红色漂子》的故事原型。
小说《红色漂子》,开门见山,叙述红军来紫阳的情景。某年夏天,一支从万源赶过来的红军游击队在支队长吴会志、党代表冯英的率领下,来到了紫阳境内一个叫混人坪的地方,遇到十几个给闻团总背货的脚夫,作为紫阳籍的党代表冯英向王大爷了解紫阳的驻军、匪情,王大爷如实相告,说县城是一个土匪窝子了......
追溯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紫阳正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黑恶横行,兵匪一家,大烟泛滥,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土匪头目韩剥皮,拥有上千土匪,经常打家劫舍,多次袭扰紫阳县城。县长无可奈何,便与地方绅士商议制定“以匪制匪”的办法,共筹款项招安,供应韩部军饷。韩剥皮堂而皇之地以“司令”的名义驻扎县城,并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乘机在各区派驻匪军镇守,不到一个月,韩剥皮撵走了县长,一人独掌军政事务。不久,侯子俊投奔韩剥皮,两股土匪搅在一起,青天白日之下民国成了一个匪窝子。 在兵匪勾结、鱼龙混杂的复杂环境下,一支游击队孤军深入,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有凭着自身的勇气和智慧与敌人斗智斗勇,创造生存的空间,这无疑是一场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冯英、吴会志带领的川东游击队驻扎洄水湾,与地方绅士、洄水湾的团总文子仪歃血为盟结为兄妹,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高潮。红军在紫阳的活动,传播了革命真理,给紫阳的劳苦大众带来了希望。闻子仪听从了红军先驱逐韩剥皮恢复地方政令,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围剿各路土匪的建议。在红军的宣传影响下,紫阳县爆发了青石板河的抗捐暴动和高滩的“大刀会”组织农民起义,革命洪流让韩剥皮十分震惊,他急调驻守南区兵力和毛坝、高滩的民团围剿抗捐农民,血洗青石板河。在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红军游击支队打响了兔儿梁的战斗,队员们货栈抓舌子、智取桥头堡,一举拿下韩军驻扎在洞河镇一个营,切断了紫阳的水上交通命脉,奠定了人民群众驱逐韩剥皮恢复紫阳政令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力量。
兔儿梁战斗震慑了敌人,壮大了红军的声威。 但出人意料地是韩剥皮并没有派重兵来围剿,而是委派一名副官和两名有声望的民主人士来到兔儿梁阵前谈判。谈判以联合成军为条件,双方停战,并邀请游击队到县城商议。吴会志满口答应敌方的要求,决定亲自去县城与韩剥皮、侯子俊会谈,轻而易举地走进了敌人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美丽陷阱,先赴“鸿门宴”,再中美人计,一切尽在敌人的算计之中。一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在枪林弹雨没有被敌人打败,却在红尘滚滚和糖衣炮弹面前一败涂地。更为严重的是他将一支游击队逼上绝境,战士们满怀信心地到县城校场坝接受检阅,稀里糊涂地缴械收编还不知道是咋回事,吴会志的叛变给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紫阳苏区造成了巨大损失。党代表冯英对敌人的陷阱和吴支队的轻敌行为有所察觉并再三提醒,尽管安排得力队员通过地下党打探情况强化保护措施,但也无力拉回上了贼船的战友。吴支队不顾党代表的坚决反对强行带走了队伍,所幸运的是就在吴支队县城谈判的当天,内线提供洄水湾境内有土匪出没的情报,冯英在非常时刻下令调动侦查排和一个女子班协助闻子仪剿匪,没想到这一调动竟然起到了保留革命火种的作用。
两年后,另一支红军队伍从紫阳经过,历时5天6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康起义部队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红一纵队。1934年2月22日,安康军特支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后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红一纵队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发,途径紫阳境内的营盘大梁,遭王曜宸团和毛坝李靖山民团重兵包围,在突围中起义总指挥王泰诚壮烈牺牲,王辛德等50余人被俘押解安康,在刑场上高呼“汉江苏维埃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红色漂子》生动地描述了红一纵队在深山密林中与土匪周旋、在弹尽粮绝的险恶环境下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
反动势力总是不择手段的企图扑灭革命的烈火,然而川陕游击支队留下的革命火种并没有熄灭,党代表还在战斗,幸存的侦察排和女子班成为党领导下的独立营的骨干力量,也成为建立黄草梁土地委员会、五马乡农民协会、尚坝乡农民协会、鳌头乡农民协会等紫阳苏区农民协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当紫阳独立营接到地下党指示去接应红一纵队未果转而营救之时,民团李靖山却打起了“一箭双雕”的如意算盘,他以答应交换起义被俘人员为诱饵,吸引独立营,然后派邹达三率匪徒前去高桥杀人越货,嫁祸于独立营,用借刀杀人的阴招使其两败俱伤。独立营营长周锦华单刀扑会,戳穿了敌人的阴谋,孤立和打击了敌人。小说的故事惊险曲折,扣人心弦,再现红军的血性与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革命的星星之火,遍及任河与汉江流域。川陕革命根据地紫阳苏区,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当年青荆乡冉铁匠夫妇为红军攻打通江县城打造了一批武器;红椿尚坝农民任必亭在四川背盐途中的花楼坝附近将打仗迷路的徐向前等4名指战员安全护送到大竹河。紫阳苏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许世友在拍摄《血战万源》电视片时所说:“在我们万源保卫战打得最艰苦的时刻,紫阳人民用背篓给我们送来了大批粮食和土豆,要感谢紫阳人民啊!”
全军在小说中将紫阳的特色文化娓娓道来,作品洋溢着紫阳民歌谚语、打情骂笑和方言传说等乡土气息,这是作者多年来厚积薄发赠予广大读者的一份快乐的文化大餐。《红色漂子》成功地塑造了冯英、凤儿、小豹子、周锦堂、闻子仪等多个人物形象,鲜活的人物几乎都可以在紫阳历史的天空找到原型而对号入座。鸡公寨、斑鸠关、麻柳坝等古战场,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生与死的搏斗、红与黑的较量其残酷程度让人触目惊心。真金不怕火来炼,初心与信仰最终表现为血与火的考验。红色是英雄的本色,红色紫阳为啥这样红?因为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了它。《红色漂子》彰显了红色紫阳的风采,作为紫阳第一部弘扬革命传统、讴歌红色文化的长篇小说,创作动机和目的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为了播撒红色种子,强化红色记忆,让红色的根在茶乡大地扎得更深,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这也许就是《红色漂子》长期共存和流芳后世的全部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