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星
外婆是我们老家唯一一个拥有“小脚脚”的人,村里的人喜欢看她走路。“嘿,你们快看,那老婆婆走路真好看,好有劲儿,比一些年轻人都有劲儿呢”这话一点都不假,外婆独有的姿态是小山村里的风景线,让这个落后的山沟沟有了一丝灵动。
舅舅家条件不好,可外婆过得依然很舒心。她老是说:“现在的日子多好呀,白米细面顿顿有。”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外婆端着碗,坐在门口,吃的很香很细致。她绝不浪费一粒粮食,吃完后总是看看胸前是否还有遗留的残渣,那样子那举动让我至今难忘。潜移默化中我也受感染了。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是外婆给我们后辈子孙做出的榜样。
我家离舅舅家不远,同在一个村。我们住村子的上游,舅舅家在村子尾巴。在不足一千米的距离里,外婆成了母亲心中的牵挂。母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隔三差五会去看外婆,帮她洗头、剪指甲。每次我和妹妹都尾随其后,见证了母亲的孝道和外婆的笑容。外婆的脚指甲是最难处理的,几乎每一个指甲都腕进了肉里。人都说,十指连心呀。有一次,我看见母亲是哭着给外婆剪完指甲的。母亲哽咽着说,这些指甲扎进肉里了,多痛呀,你也不早说。外婆却笑着说:“没事,痛是有点,可是你们太忙了。”母亲一直自责着,说没有照顾好外婆。
外婆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开卷有益。当时我上小学,听不懂她说的意思,还老学着她的商洛腔调学她说话。外婆没有生气,她说不管什么书,只要翻开看,就能学到知识。我问外婆上过学吗?她说她读过几天私塾。兴许是我揭开了她的记忆,她现场给我背诵出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的句子,我虽然听不懂,可很喜欢她诵读的那种节奏感。后来我读初中,才知道外婆背诵的是《三字经》和《弟子规》上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外婆的开卷有益理论成了我的信条,也成了我对儿子教育的法宝。如今,儿子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想这是外婆冥冥中给我留下的纽带,她架起了四代人的桥梁。
记得那年我考上初中,外婆一早就来了,手里拿着一包鸡蛋糕和一封点心,笑呵呵地递给我。她说:“孩子啊,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可要好好上学呀,将来飞出这山沟沟。”我知道外婆手里的吃食是母亲前几天给她拿过去的,那几天外婆感冒发烧。我拒绝外婆的好意,她不高兴,硬把东西塞给了我。母亲在一旁也没能阻止,外婆絮絮叨叨,眼里有了泪水。她说:“我还等着我孙子将来有出息了,给我买好吃的呢。”那天傍晚,外婆悄悄把50元钱塞在我的枕头下,我到第二天才发现。母亲站在我身边沉思了很久,我吵着说要把钱送回去,母亲说:“算了,你外婆这是真心希望你有出息呢。”
外婆的身体不错,她用脚步丈量了时间。她见证了我的婚姻,见到了我的妻子,她说她为我高兴。我第一次带妻子去看她,她很亲热,拉着妻子的手仔细打量着。趁妻子出去倒水的时候,小声给我说:“星星,这姑娘不错,有福。”我就笑了起来说:“外婆,你啥时后学会了看相呀。”外婆说她看人一向很准的。后来,事实证明外婆的话不假。
参加工作的前夕,我和外婆有一次对谈。那天,外婆早早就来了,母亲做了蒸肉。那时的外婆,没有了牙齿,吃饭全靠上下牙床相互的磨合,她最喜欢的就是蒸化了肥肉,吃起来不费劲儿。我和妹妹不停地给她夹肉,外婆莫名的伤心了起来。她说:“人老了,不中用了,吃饭都费劲儿了。”我笑着说:“你不老,能活一百岁。”外婆看着我幸福地笑了。那天晚外婆没回去,我们聊得很晚。她嘱托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用心教书育人,说孩子就是树苗子,要有耐心。那个夜晚,我似乎看到了外婆脸上那些炸裂的皱纹又多了几条,横七竖八的在她脸上疯狂生长着。我隐隐觉得,外婆对我又多了很多牵挂和期许。
外婆走得很突然,也很安详,那年她91岁。她走完了苦难的一生,画上了人生的句点。这些年来,我无论在哪里,心中都有外婆的位置,常常会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想她。恍然中,我觉得外婆没走,只是换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她一定站在远处,还是那个模样,三寸小脚,细碎的步伐,像弓一样的身子,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