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宋孝茹
周末回家,陪老父亲晒晒太阳聊聊天,父亲年逾90,悠闲而知足,只是越来越沉默了。我便找寻话题,逗他说话,聊那些他感兴趣的陈年往事。
父亲出生于解放前,新中国成立那年,他已经17岁了,因曾读过私塾,第二年便进入完小读书,19岁考入农校,在农校上了七年,下乡一年。因为在校表现优秀,26岁毕业时被分入省农科院,彼时儿子已满一岁。
那是1958年,父亲初次去单位,提着行李带着干粮,路上走了五天,才从安康到达武功。第一天从家里步行15公里进城买车票,第二天天不亮乘车出发,那时候没有客车,父亲从头到脚披着一条床单(御寒、遮灰),坐在敞篷的货车车箱自己的行李上,满怀激情地奔赴他的新生活。当天晚上到达宁陕,第三天从宁陕继续乘货车到达西安,当时火车票紧张,父亲到西安后没买上车票,耽搁了一天,第五天才到达武功。
后来我们兄妹三人先后出生,一大家人在安康生活,父亲一个人在异地,回家的时候很少。我印象里小时候说起爸爸也是很自豪,因为村里只有他和邻居幺叔在外工作。说归说,对父亲却很陌生,一年难得见两次,他休假刚回来时我躲着他,待稍熟一点,他又离开家了。现在想来一方面是远,回家一次路上就得几天,再者往来车费要花钱,孩子们吃饭读书都得花销。
等到我外出读书,已是80年代中后期,我在咸阳上学,往来主要是乘火车,经过汉中,到阳平关中转,然后到咸阳。第一次坐时非常不习惯,因为去时火车是向前行进的,经过阳平关后,火车车头换车尾,车尾做车头,坐在车里就觉着车在掉头向回走,很奇怪的感觉。路上时间也挺长,第一天下午从安康乘车,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咸阳,从家里到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始发站,好像每次都有座位,但从学校回来就辛苦了,中途上车,又逢寒暑假期间集中放假,人多,经常是站五六个小时,有乘客下车才能坐下来,有时候遇心好的乘客,挪挪还能凑在三座旁边斜着身子坐一会,总之每次都很辛苦。我那时候瘦弱,身体不好,每次刚到学校总要拉几天肚子,不知道是不服咸阳的水土还是火车里的环境所致。
再后来,通了经过宁陕到西安的客车,有双层上下卧铺的夜班车,夜班车挺受乘客欢迎,尤其是做生意进货的,在车上睡一觉,早上到西安,办完事晚上又乘夜班车返回,不耽搁时间还省了住宿费。现在想想,大巴车拉着一车乘客,在夜晚的秦岭山道上盘旋行进,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西康铁路、高速陆续通车,去省城就方便多了,2013年国庆节,我们开车带着父亲母亲公公婆婆,沿着高速一路行进,到西安游玩。那时候四位老人中,年长的已过80岁,年龄最小的也过70岁了,老人们兴致勃勃看着路边一晃而过的景色、无数通过的山洞,感叹环境之美,变化之大,人们力量之伟大。婆婆甚至数起了经过的隧道涵洞,告诉我有75个,我吓了一跳,咋会这么多?瞧瞧我们不信,返程时四个人竟然一同数了起来,如今当时景象历历在目,四位老人却缺失了两位,敲下这行字,泪水禁不住滑落脸颊。
前几年听说要修机场,我很高兴了一阵,因为儿子外出上学,后来参加工作,都比较远,乘飞机到咸阳然后坐三个多小时大巴回来,往往早上天不亮出发,回到家就天黑了,路上要奔波一天。男孩子相对不太恋家,路上感觉辛苦回家就不积极。去年飞机通航,我是那群最高兴的人之一,最早是通广州和杭州的直达航班,到年底时,陆续开通到北京、上海等地航班,儿子春节回家,单程4个小时搞定,遥远的不再是距离。
肩扛手提是属于父辈的时代,火车汽车承载着我们青春的梦想,动车飞机给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坐上了校车,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日新月异,我们感慨祖国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富足。
逢节假日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朋友圈天南海北安逸舒适的游玩照,无不告诉我们生活的安适;逆行者的背影、扶贫干部的日常……时刻传播着一种精神;十四五规划、中国梦……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祖国,我们热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