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父亲的“粮食”情
2021-09-23  来源:本站原创

□ 谢志宏9VK安康新闻网

听到袁隆平老人逝世的消息,父亲心头一震,泪水夺眶而出。9VK安康新闻网

父亲和袁隆平是同龄人。1939年初夏的一个夜晚,父亲出生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贫困农家,老百姓都有着“愿添一斗(粮食)、不添一口”的想法。在那个兵荒马乱、土匪强盗出没的年代,父亲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八口之家带来惊喜。9VK安康新闻网

父亲13岁才踏进校门读书, 50年代末,父亲在公社当文书,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母亲产后第一顿“定心饭”是从好心邻居家借来的红薯玉米糊。因目睹了大饥荒的惨状,从那时起,父亲就立志要带领乡亲解决饥饿问题。9VK安康新闻网

1978年4月,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11月,父亲当选为紫阳县城关区三合公社先锋大队大队长。1981年包产到户,解决村民吃饭问题仍是悬在父亲心中的头等大事。9VK安康新闻网

马道村群山环绕,生存环境恶劣、基础条件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生活极度困苦、房屋破漏、人畜同住,吃了早饭找午饭是常有的事,真可谓穷得揭不开锅。父亲和支委会一班人,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与村民一起商讨如何解决吃饭问题,探索出了修田造地、兴桑养蚕、植树造林解决温饱奔小康之路。9VK安康新闻网

针对当地土地贫瘠、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父亲编出了“生产要发展,赶快学科学。要想多收粮,多打营养钵。改掉一把撒,做成一个坨。勤劳加智慧,保你收得多。”顺口溜,在全村大力推广玉米营养钵育苗。这段顺口溜在全县的农业生产现场会上传唱开来,推广玉米营养钵育苗和种植玉米良种,极大提高了亩产量,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到80年代末,全村共修造梯田670余亩,户均养蚕1.5张收入超过500元,建成成片泡桐林11亩,行进在致富道路上父亲和村民的脚步愈加坚实。9VK安康新闻网

1982年父亲被评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先进个人,受到了团省委、省林业厅的表彰。45岁那年,上级部门决定让父亲担任乡林特员,并要求第二天立即报到。那天晚上,父亲一直沉默不语,烟头散落一地。最后父亲坦然地说:“现在年龄也大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9VK安康新闻网

父亲坚持留在农村,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发展烤烟、修路通电、退耕还林……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电器家家有,泥巴房变成了小洋楼,吃穿都不愁。 9VK安康新闻网

(责编:徐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