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安
看过一则广告,广告词是“月儿就是玉汤圆”,好清新脱俗的句子!它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月儿,想起了汤圆,唤起了父母亲那个年代关于元宵节的记忆。
父母是有知识,重传统的人。逢年过节,他们都有固定的“仪式”,当时看起来既烦琐,又无聊,如今想起来,却是那么的庄重,值得咀嚼和回味。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每到元宵节,哥哥姐姐们都会赶回来与父母一起度过。家人聚齐后,母亲会煮上亲手包的汤圆,每人一碗。雪白的汤圆,洁白如玉,光滑圆润,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大呼过瘾,因为这汤圆不仅好吃,而且装满了母亲的真心和爱意。
现在吃汤圆,是很方便和很日常的事,但在母亲那个年代,要吃上汤圆,得忙活好几天,腊月中下旬就开始准备。精选上好的糯米,淘尽杂质,净水浸泡,滤干水分,然后倒进石臼,将其捣成米粉。这是一个体力活,母亲当时已近花甲之年,要举起笨重的木槌将坚硬的糯米捣成细粉,不是一件易事。不大一会儿,母亲就累得气喘吁吁,汗水顺着瘦削的脸颊直往下流。糯米在母亲千百次地重锤之下,变得越来越细,这时母亲将其倒出来过筛,筛出上面较粗的,还要倒进石臼再捣,直到全部捣细为止。过筛后的糯米粉洁白细腻,透着自然香甜的味道,母亲将其摊开晾晒,以便长期存放,避免发霉变质。
糯米粉备好后,才算完成了做汤圆的第一步。要做出好吃的汤圆,还得准备上好的馅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高大上”的原料,只有发挥自己想象,就地取材。每年秋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在山里捡回一些核桃,平时舍不得吃,一般放在春节,主要用于包汤圆。除了核桃,还有花生,那时家里地少,只能在地边种上一点,所以显得很珍贵。母亲将核桃仁和花生仁炒香捣碎后,拌入红糖或白糖,汤圆的馅就算做好了。包汤圆也是母亲的拿手好戏,先将糯米粉调稀,揉好,揪成一个一个小团子,用手将其捏成圆饼,然后填进馅料,一会儿就团成了一个圆子。圆子团好后,为了增加“颜值”,母亲会将团好的汤圆成批放进簸箕里,然后左右晃动簸箕,一个个汤圆在簸箕里来回滚动着,越滚越圆,不一会儿,就滚成了一只只珠圆玉润,状如满月的汤圆。我们吃着母亲做的汤圆,感受到的不仅是甜美的味道,更是温暖的爱意。
而今,我和所有的人一样,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奋斗着,奔忙着,已经很难静下来亲手制作汤圆了。想吃汤圆的时候,或掏钱买,或取来煮,十分方便。但在我看来,再精致再贵重的汤圆,也吃不出母亲的味道,尤其是母亲在困难时期历尽艰辛亲手做出的汤圆,那真是冰清玉洁,人间至味,是任何美食都取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