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曦
翻译家罗长斌回安康时,总要在安康高新区四处转转。昔日的罗家村已不见踪影,拔地而起的是霓虹闪烁的高楼。步行在这座现代化城市,罗长斌总是回忆起14岁前,在生产队干农活的日子,种菜、割麦子、插秧、拾麦秆稻草、挖红薯……在生产队干一天农活,成人10个工分,妇女8个工分,队里给他4个工分。
《英美文学的哲理诠释和错译矫正研究》
《兔子归来》
1977年,罗长斌到五里中学上高中时才算开始真正学习,18岁从安师毕业,因英语成绩优秀被分配到张滩中学任英语教师。一年后,他兴起了考大学的念头。20岁那年,罗长斌考到西安的一家专科外语学校。毕业后,他到安康中学任教。他一面踏实工作,一面准备考研,1990年,罗长斌考取了西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原佛山大学)工作,从此走上了英美文学的研究与翻译之路。
1993年,罗长斌出版了英文论著《论厄普代克》。1995年,他受河南人民出版社邀请,开始翻译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的第二部《兔子归来》,其精细审慎的翻译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先后和河南人民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三次签约,5次印刷,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书。
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文学翻译的文化内涵、文字质量和翻译规律,在文学翻译的理论创新上自成一家,积攒他多年智慧和心血的理论专著《英美文学的哲理诠释和错译矫正研究》近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专著中,罗长斌基于翻译美国长篇小说《兔子归来》、爱伦·坡短篇小说和英诗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文学译者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文学翻译能力的培养、深度解读原作与译文质量的关系、文学翻译的原则、译语修辞手法、文学译本注释的特殊价值和认知作用等影响翻译质量的议题。在其新书出版之际,记者就外国文学的翻译与阅读等话题对罗长斌教授进行了专访,以对普通读者挑选译著提供引导。
翻译的难点在哪里?
罗长斌:古代翻译由佛经的翻译所主导,历史长达1700年左右,以玄奘大师在唐都主导的长达19年的数百位高僧的集体翻译为佛经翻译的高峰。至于近代外国文学的翻译浪潮应大兴于清末翻译家林纾。林纾不懂外语,他依靠别人的口头翻译而组织成书面语言。据说他“翻译”了180多种小说,其中不乏世界名著,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黑奴吁天录》等。
钱锺书赞扬他说:“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有丧失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我试找同一作品的后出(无疑也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狄更斯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学懂”英语的译者在“忠实”地翻译小说时,其翻译质量还比不上不懂英文的林纾,其主要原因是译者的中文水平太差,写出来的汉语句子不堪卒读。
林纾同时代的翻译家严复长于翻译经济学、社会学书籍,他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理论。但是,他翻译时并未完全遵守自己的主张,有乱译、篡改原文的嫌疑。他也未写出成型的翻译理论体系,“信、达、雅”三字不足以指导所有的翻译活动。后来鲁迅、傅雷等翻译家也提出了一些翻译主张。长期以来,由翻译家撰写的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专著比较缺乏,人们似乎认为参与了翻译或者翻译的作品较多就能被称为翻译家,其实这远远不够。翻译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它要求译者同时要具备翻译实践的能力和翻译理论素养。
大家似乎认为学了英语就可以从事文学翻译英语教学中也是“听说领先”,从而忽视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人才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译本质量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发现新老译本都存在着不少翻译不当的地方,既浪费读者的热情和时间、钱财,也误导了读者对英美文学的理解。
我是文学翻译界的后来者,我在1995年翻译约翰·厄普代克的名著“兔子四部曲”之二《兔子归来》,于1998年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被上海译文出版社予以连续再版。此后我进一步钻研英美文学翻译的规律,才出版了《英美文学的哲理诠释和错译矫正研究》。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翻译类书籍、课本,其所选用的译文都是摘抄他人,编者把他人的译文当作标准答案而提不出合理的评价或矫正。而本书则是我基于翻译《兔子归来》、爱伦·坡短篇小说和许多英诗的实践经验,潜心写作和打磨的,书中所有译例都有我的译文作为范例。读者可以看到我如何理解原文,如何评讲他人译文的缺陷,并以我的译文作为翻译质量的对照。经过译文的对照,可以看出不同思维、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翻译态度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我提出的英美文学翻译理论是“理解、翻译、修改、释注”,“理解”是深入理解英美文学的文化背景,深入理解该作品的深刻文化内涵、象征、比喻和哲思。理解阶段要靠译者一生的自学,要靠博览群书慢慢积累。如果只是学了一点英语,学了中外翻译理论的皮毛,拿了翻译博士文凭也是翻译不好文学的。
为什么要提倡“经典重译”?
罗长斌:近几年来,外国文学界、比较文学界推崇“经典重读”。既然经典文学的翻译出现了很多不当,大家重读经典,无非是重温错译的版本。所以,学界应该认识到“经典重译”的重要性。如果一个英语学子穷其一生翻译出一本经典译本,一千个学子就可以翻译出一千本经典译本,同时淘汰残次译本。如此一来,一本本精品译著逐步面世,英美文学翻译界和译著出版界的朗朗乾坤也就会逐步展露出来了。
经典文学作品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筛选而存留下来的文字产品,是外国人了解那个国家最简便的方式,也是翻译界最应该重视的内容。由于经典文学肩负的跨文化交流的责任,它就天然的具有被翻译、被传播的可能和特质。
世界上的伟大国家无一不是和伟大文学作品相伴而生的。比如中国,如果缺少了四大名著,中国文化就缺少了几块最亮丽的宝石。但是,四大名著在世界上的名声不够响亮,那是因为中国译者在翻译工作上的重大缺失。前后有12个重量级学者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相比之下,翻译四大名著的译者总共只有几个外国译者、几个中国译者,急需后继者参与重译。
我认为英译汉是比较容易的,而汉译英就很难了,有很多汉语没法翻译成英语。因此,外国人翻译四大名著必然会忽略很多内容。所以,四大名著的翻译应该由中国翻译家来集体翻译,先由中国古代文学学者解释清楚四大名著的所有难点、疑点,然后英语译者集体商量着翻译。
翻译工作是精加工的过程,只有价值不菲的文学精品才值得译者进行精加工的劳动。目前,网络上有几种在线翻译软件,但对文学作品使用在线翻译,翻译出来的文字是一片混乱,低劣至极,这就是文学的优秀品质所在。人工智能理解不了经典文学的文字奥妙和深刻内涵,这也就是翻译家区别于人工智能而存在于世的价值所在。
普通读者如何判断译本的质量?
罗长斌:当我们知道优秀译著的特点,那么满足这些特点的译著就是高质量的译著。因为译著的数量相当庞大,重复翻译也相当严重,没有人能够予以详细品评和筛选。有一次我从注释质量的角度研究了《简·爱》的9个译本,我发现里面有三分之二的译本缺点非常明显,更有剽窃嫌疑,剩下的三分之一比较好,而符合我心意的译本还未发现。比如,《简·爱》原著有200条注释辅助英国读者阅读,那高质量的中译本至少应有500条以上的注释,注释应分为“译者注”和“原注”,这些他们统统没有做好,最多的注释量只有243条。为什么呢?添加注释并不简单,它要具备简洁和权威的特点,需要译者秉持认真敬业的态度去反复查阅工具书,要耗费很多脑力、体力去写一句注释。《简·爱》译本的总数量有30多个,为什么拿不出一个高质量的译本呢?如果把注释当作是译本质量的抽样检查,那么,推而广之,所有译著中只有三分之一的版本是较好的。
观察文学译本可从以下角度出发。观察中译本脚注的数量和质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英语文学中必然包含着许多中国读者无法理解的语言、成语、历史典故等内容,甚至英语小说、戏剧再次出版英语版本时也要给英语读者添加脚注。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读者而言,译著要添加的脚注数量要几倍于英语本的脚注才是负责任的翻译。我当年翻译《兔子归来》时就添加了500条脚注,而原著本身没有任何脚注。如果译者负责任地添加了很多注释,那么我们基本上就要相信他会坚持负责任的态度去翻译正文,其中文的翻译就会是比较可信的。
观察译本有没有人物表。小说中除了两三个主人公之外,还有大量的小人物,对于不熟悉西方人名的中国读者而言,译者有必要撰写出简洁的人物传。我当年不仅给《兔子归来》增添了人物传,还为别人翻译的“兔子四部曲”的另外三部也增添了人物传。而对于不太负责任的译者而言,他翻译完小说后就忘掉了里面的人物。
观察译者序的写作质量。负责任的译者必然对该作品拥有很深刻的体会,翻译结束后,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更有话要说,于是他就会一气呵成写出质量很高的译者序,内涵丰富,参考价值很高,这也是译者应该具备的文学理论水平。
观察正文有没有很多长句子。从英译汉来讲,英语小说多数包含着很多很长的句子,因此译成汉语时也应该保留原有的长句子。很多译者喜欢把长句写成短句子,这就破坏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因为中国作家喜欢写短句子,那在译著中看到那么多的短句子,加上译者又过滤掉了某些西方文化的元素,那么,这样的译著看起来就很像是中国作者写的小说,其语言的中国味很浓。
须知,译著应该使用“异化法”保留英美的文化和生活味道。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反映和介绍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的差异性,为中文读者保留和传达颇具异国色彩的文化情调和语言情调,并以其描述异域文化的语言丰富中文的弹性、表现力和张力。
最简单的办法是选择优秀出版社的产品。负责任的译者是由负责任的出版社所寻找和培养出来的,也意味着该译者本来就了解和熟悉这部作品,翻译时译者就会本着对整本书的理解高度而从头慢慢整理译语的语气和风格,从头慢慢写出符合整本作品品质和风格的方式去运作汉语结构、风格和语气,那么这个译本的质量就比较高。负责任的出版社也会认真审稿、改稿和编辑、出版。最后呈现出来的译本就会是译文质量较高,印刷质量较高,封面设计合理新颖的译著。那么,值得推重的出版社首选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其次是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河南人民出版社也以出版外语类书籍而在业内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