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翁
神河镇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十八岁。一个人的故乡应该只有一个,界定故乡的维度应该有二,一是时间,二是情感。情感是由时间积累起来的,是故乡的山水草木、长街短巷、庭院房舍,刀刻斧凿于心;是兄弟姐妹、亲戚故旧、同学朋友共同生活的琐事,经年累月的叠加;是母亲的乳汁与父亲的汗水搅拌了五谷杂粮,经日月催化发酵的陈酿。在故乡,有你回忆不完的美好和永远都不会结尾的梦,直到你离开人间。
陕南山区秦巴腹地,山川秀美。河网纵横,和大多集镇一样,神河镇依山傍水而建,三街四岸简单而整洁。房屋造型既不同关中民居,也不似现在移植来的徽派样式,与江汉武陵等地相似,多是顺街起楼砖墙瓦顶。临街一面,设置木门活板,既便于生意买卖,又便于雨季防洪跑水。及至盛夏炎热,家家户户卸门板支凉床于门前,男丁老少或坐或卧蒲扇轻摇,说古聊今;或三五街坊相聚,一壶凉茶一副扑克,消暑至半夜。中街、上街经商者众,房多砖木结构,前面正屋两层住人开店,后面偏厦厨房临河,有的中构天井,洗涮取水极为方便。虽不像江南水乡那般精雕细刻,但也不少水乡的灵韵。
古镇群山相拥,山山都有我儿时的足迹。东山有多少桃李,西山有多少柑橘,都储存在脑子里。甚至那面坡上长什么草结什么藤,南北两面山梁上春夏都种了什么庄稼,我虽非农村人口却也一清二楚。因为那时国家供应市民的食物远远满足不了我成长的需求。只要你肯动,一年四季总能够在山上山下刨吃觅食以充饥!我和伙伴们常常是三五结伴打草拾柴,也喜单枪匹马独行山中采食。汗水无需吝,果腹最当紧。然而艰辛中也不乏乐趣,现在回想起来不免偷笑,只是不便见诸文字。如今老矣,不妨说一两件供亲们一乐。
当年全国倡导学校学工学农,神河中学的老师也喜欢搞科研创新,什么5406试验,什么0.618理论,还异想天开搞人工降雨,引进种植苹果。别的我们不稀罕,就是苹果太诱人,陕南压根就不长苹果树,我们也没见过苹果。功夫不负苦心人,没几年苹果还真的结果了。老师为了苹果的安全,果园设栅栏,果树下还围了一圈棘刺。但是这又怎么能挡住想吃果子的猴儿呢?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放学了,老师也该阅作业了。我与好伙伴龚建斌早已策划埋伏于果园一侧,见四下无人翻身入园。我就近攀树,摘得一两个苹果出园。谁料建斌不擅攀登,上树容易下树难,何况掖着几个苹果。正在为难,忽听有人大喊一声"龚建斌"!树上之人闻声坠地,跌入棘刺丛中惨叫不止!我只得返身相救,结果双双被捉。原来是班主任管星舞老师散步偶遇,训斥一顿,没收了苹果,放人回家。管老师是西安蓝田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是当年西大四才子之一。他讲课风趣幽默知识丰富,学生都很喜欢他,他也很爱学生。尤其是我和建斌,在班上年龄最小,虽调皮捣蛋,但聪明伶俐,学习也不赖,自然招人青睐。管老师捉了我们并没有上报学校,班上通报批评了事。只是苹果被没收了实在不甘心。平生第一次摘苹果,摸着没吃着,我俩遗憾了很久。
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吃,见什么可食之物就想啃它一口。辛苦劳累的事,时过境迁早已忘记,唯饥饿感觉记忆最深,至今犹新。出门常备食,酒店爱打包,饭桌上米粒也不肯放手,无意间被5岁的大孙子学去,爷孙俩常挨批评!传统虽优良,行为不科学,道理很简单,时代不同了。 现在的孩子们太幸福了,幸福得有点单调,他们永远不能够体会和理解我们那个时代的艰辛、痛苦和快乐,就如我们不能理解他们一样 。但是我们能够做到让他们天天快乐就足够了,如果能与他们同乐,也算是对自己童年缺憾的弥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