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安康现当代文学人物回望:刘培森
2022-07-29  来源:本站原创

刘培森先生1941年出生于紫阳县,退休教师,现居向阳镇。一生为文从教。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他可以说是安康本土歌词创作的先行者,可谓是“一箫一笔且任平生”。fA8安康新闻网

刘培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民歌创作,约有50余首民歌相继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陕西日报》《陕西青年报》《牡丹》《太原文艺》《布谷鸟》《鞍山文艺》《保定文艺》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其中《满路春光满路花》在《西安日报》发表后,被《人民日报》(1961年4月2日)转载,以诗歌题目作为“新民歌”头条大标题,著名诗人闻捷在《我爱民歌》(《人民日报》1961年4月2日)中评价:“气势豪放,行文含蓄,先以鹰飞鱼跃比兴手法,引入海阔天空的境地,继以奔马的神态,烘托出诗的主题,给人一种动的感觉,仿佛眼前真有一匹马昂首扬尾向平川奔驰而去……”这首民歌后来被著名作曲家劫夫谱曲,发表在1961年的《歌曲》上。他创作的新民歌《插秧曲》刊登在1973年第2期《解放军文艺》,被著名作曲家田丰谱曲,发表在《兰州歌声》;《春到茶山一片新》发表在《安康日报》,由群众音乐家李三存谱曲,发表在《工农兵文艺》(1973年12期),福建广播电台派专人来紫阳录制,由中央军委推荐到福建对台广播;《茶山情》发表在1978年10月《诗刊》,由作曲家阮庆元谱曲,发表在《群众音乐》,随后又被李三存谱曲,在1981年陕西省群众艺术评选中获二等奖。安康学院教授戴承元《紫阳民歌研究》一书以及田先进先生《中国有个紫阳县》等书中,都对刘培森先生诗歌与歌词作出高度评价。1992年,他被安康地委宣传部、安康地区文化局、安康地区文联授予“从事文艺创作三十年”荣誉证书。fA8安康新闻网

刘培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几十年笔耕不已,先后在《长安》《湘江文艺》《深圳特区报》《延河》《国风》《巴山文艺》等全国100余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民歌剧约500余篇,自费出版长篇小说《载魂》,其创作热情,孜孜以求的精神,都堪称我辈之楷模。重要的是,其寂寞无声、淡泊名利的文人情操令人景仰。fA8安康新闻网

刘培森先生歌颂祖国赞美江山多娇的词作歌曲有多首,如《祖国的阳光》《十月的阳光》《秦皇兵马俑》等。“雪莲花放射着天山的光芒/兵马俑威武了骊山的辉煌/华山的千尺幢啊黄山的迎客松/都是祖国的山色灵光荡漾。”(《祖国山水甲天下》)写得新意盎然令人自豪。“在那山尽水完头的地方/有一个桃花源的新村庄/瀑布跳下崖/水在峡谷唱”,写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fA8安康新闻网

刘培森先生的新民歌创作成绩斐然、功底深厚,词作产量高,质量优良,词作被名家谱曲后,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近几年的新作中就有十几首新民歌,面对辉煌成绩,他不骄不躁,而是继续奋力拼搏、探索创新,用余热拨动着生命的五线谱,创作出《党心民心心连心》《汉江情歌》《桔乡秋》等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民歌。新民歌的探索创新,说到底还是一个语言技巧如何运用的问题,这就要看词家怎样开拓艺术匠心,怎样进行自我突破。创新是民歌生存发展、充满艺术活力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措施,也是推进民歌繁荣的一项系统工程,刘先生在词作上的创新实践活动,无疑是在紫阳民歌创新的道路上树立了一座跨世纪的丰碑。如今,他还在这条路上行走还在奋斗。“唯有白发九十翁/死都不离老屋场/看云就叼长烟锅/抽得泥土悠悠香/一张古董风景照/千城百市都收藏”,这首《巴山新气象》写得多么令人回味。“采茶妹/打鱼郎/土里生/水里长/巴山汉水搭歌台/两人从小就对唱/哎哟哟哎哟哟/唱着唱着入洞房”,《巴山汉水搭歌台》写得多么生动活泼亲切自然,这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发自心灵深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紫阳的悠悠绝唱。fA8安康新闻网

(记者 梁真鹏) fA8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