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文涛
岚河岸边的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学河坝,坐落着一家油香四溢的油坊。因油坊主人姓李,当地人便叫这座油坊为李家油坊。又因为这座油坊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地又有人称这座油坊为李家百年老油坊。
油坊的创建人名叫李四端,号正溪,国子监监生。清道光十二年(1832)出生于本县明珠坝无暇河大正沟。清光绪四年(1878),因喜爱于宽展泛金的油菜地,他携带妻子陈氏和七个儿女及全部家当,搬迁来到岚河边学河坝,开始了筑造家园和创建油坊的安家置业大业。这一年,他46岁,正值干事的壮年。他们全家落脚的学河坝,当年人们还唤作旋窝坝。他的这一壮举,镌镂进了其后民国年间纂修的《李氏宗谱》里。
清乾隆年间移民大迁徙时期,李氏先祖李玉锦由湖北省黄州府罗田县李家楼乡李家楼村,迁至“兴安府安康县大道河铺无瑕河大正沟而宅焉”。时岚皋前身砖坪厅还未建县,“大道河铺无瑕河大正沟”还仍属安康县辖制。旋窝坝因早年岚河常发洪水在此形成回流冲积泥沙堆积而成,平旷而肥沃,适宜油菜生长。年年春天,坝上的油菜花映照着岚河一派金黄。
坝上生着油菜,还生着芝麻。油菜籽油为人们生活必备食用之油,农家多自耕自食。芝麻油炒菜散发着独特的香味,当地人称其香油。坝后的山上长着漆树、桐籽树,树上的秋后果实是榨油的好材料。桐油是城乡居民夜间照明的主要原料,具有良好的防水功能,是建筑、油漆、船舶、家具等行业不可缺失之材料。李家油坊倚靠着这些丰富的榨油原料,在岚河岸边开始了榨油谋生的农家生活。
李四端家耕种着油菜、芝麻,上山收获着漆籽、桐籽,榨油售卖,明码标价,滚雪球式地壮大着家业。
到民国初年,李家油坊由一间工坊扩建为五间,所雇长工由三人达到七人,还养牛一头用于拉碾碾籽,又购得旋窝坝50亩土地自种油菜。油坊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上至县城下至佐龙,岚河沿岸上下50里规模最大的油坊。
李家油坊笑脸迎客,进门一壶茶,送时一声暖,夏天一把扇,冬天一炕火,赢得了乡里乡亲的好人缘。李家油坊晾晒足,去壳净,碾籽细,无杂质,油清亮,胃口香,赢得了县内县外的好名声。好人缘好名声使李家油坊所产菜油、香油、漆油、桐油行销顺畅,通过人挑背驮、山间马帮、岚河船运,远销岚皋县城、岚河口镇、安康老城。李家油坊生意红火,声名鹊起,出门运油,返程油篓子装铜钱,家产逐年富庶。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运动中,李家油坊及土地没收为公有资产,李道勇因谙熟榨油技艺,仍被安排在油坊为生产大队集体榨油,挣着大队记的工分。1979年,李家油坊退回李家。2012年,随着生产生活机械业的迅猛发展,一批农村小型机器应运而生,李家油坊先后投资7万多元,购置了两台榨油机设备,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传统榨油步入机械榨油新阶段,实现了人力的解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漆油和桐油照明已退出历史,现榨油以油菜籽、芝麻为主,每年榨油3万多斤,年收入近四十万元。油坊夏秋季节忙碌时,李德满的儿子李文涛便给父亲做帮手,现在也成了榨油的一名行家里手。
李家在岚河边有五亩耕地,年年种着油菜,年年收获着一份金黄色的喜悦。这份喜悦濡染着学河坝的乡亲,他们年年耕种着油菜,年年春天把一派炽色的灿烂铺满岚河岸边和岸边的山坡,在山川大地上织起连天接地的锦绣玉帛。
李家油坊从清光绪四年(1878)迁居旋窝坝始祖李四端创办至今,先后经历“四、中、承、道、德、文”六代,历经一百四十多年不衰,镌刻下了一段历史的印迹,传承下了一缕泛香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