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恒口杜家河坎子
2023-04-03  来源:本站原创

□ 刘明zDd安康新闻网

时光总是蕴藏着某种美好的记忆,留存着每位平凡人的思绪,这种感觉是厚重的、清新的。生活中,总有那些醉人的味道,就算多年以后,依然让人会记忆犹新、回味甘甜。zDd安康新闻网

作为土生土长的家乡人,我听说过有一个叫杜家河坎子的地方,是我在九八年参加工作之后的事了。因工作分配,我在云峰村恒惠渠旁边的学校工作了十一年,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学生,几乎全都是杜姓人家。恒河边、恒惠渠就是当时休闲时刻的旅游景点。自汉白公路向北,就有一条通往“千工堰”的土路,也是我们去单位的必经之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每周去学生家中家访,在这条路上,我曾把鞋脱了走过路。记得有一次搭乘的拐的车连人带车翻倒在泥潭中,恰遇到许多去上学的孩子们,场面甚是尴尬。zDd安康新闻网

谈杜家河坎子离不开说千工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南恒口古镇恒河以东的肥沃土地上,这里有着大片的良田,每到二三月到处都是一片“春耕”忙碌的场景。事实上,恒口远在先秦时期就有居民住于此。直到宋代出现建制镇,《明史》记载:“陕北有榆林堡,安康有衡口堡。”灌溉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自春秋以来,人们除了继续使用桔槔外,田间灌溉器具先后出现了戽斗、汲筒、龙骨车(又名翻车),简车的出现始于南宋郭浩营田时,千工堰龙口下简车河,是郭浩营田时制筒车引水入渠处,故地留“筒车河”之名。在河东岸崖壁上,遗有摩崖刻石两方,字迹虽已漫滤,但依稀可见其中有“奉檄制龙筒车”,“提水入堰”,“溉田”等字样。zDd安康新闻网

恒口傍恒、越两河而居,乃二龙捧圣之福地。《水经注》记载越河川道为:“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镇北千工堰(今恒惠渠)、万工堰(今西干渠)是安康最大最古老的自流引水工程,据《安康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十年(1531)创建千工堰。”千工堰由分水工程开凿工程和闸坝工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千工堰工程,可以看出古代安康人民于灌溉工程技术有很高的造诣。zDd安康新闻网

张龄《千工堰碑记》详尽地描述堰渠的面貌:“堰水发源于恒河牛山口,中横大石,河水左右分泻。石之北偏泓稍浅,石之南水深流急。为大木以障之,下柜贮石其中(装卵石的大竹笼),截水势,然后闸河水入堰,名龙口。龙口而下而鹅公项,而高沙滩,而黄金碥,半沿山凿石为渠,外防河水为堤。自黄金碥而下,而涧池沟,而小草沟,而筒车河,又悉山水冲淤之所,每遇水发,辄冲激崩颓,岁岁修补,夫以千计,幸无大害。水浇灌上中下三牌,自龙口以迄下牌,逶迤五十里许。”zDd安康新闻网

有水就有灵气,水润万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安居乐业、世代繁衍生息。在恒河源头,有一山“牛山”、一堰“千工堰”、一地“杜家河坎子”,当地居民皆姓杜。名字是怎么来的,没作考究,据当地百姓说,此地叫“杜家河坎子”打从记事起就有此名。zDd安康新闻网

在南宋时期,千工堰主要灌溉军耕屯田,经过明代兵燹,到清代康熙朝仍然是“屯九民一”,即用兵耕种以供应驻军的粮食基地。千工堰的修筑,保障了足够的河水通过龙口流入密布的农田灌渠,浇灌大片的稻田,其功则是千古不没的。自古以来,西路坝上的千亩良田,称之为安康“鱼米之乡”是当之无愧的。zDd安康新闻网

当时在河心巨石凿有固定档木坑,以稍捆沙石栏水入渠,灌溉良田7000余亩。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恒惠渠,渠首垒石筑坝。万工堰建于明末,灌田3000余亩。zDd安康新闻网

据杜家河坎的老人们说:历史上,在唐代“杜家”曾出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有名的高僧——怀让禅师。怀让(677-744),唐代著名禅师,禅宗六祖慧能五大弟子之一。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人。怀让禅师,是佛教中国本土化后产生出来的高僧,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他身居承先启后的地位,开启了禅法在普传的先河,不仅促成了日后禅宗发展,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宗派之一,促进了整个佛教的兴盛,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世称禅宗七祖,又尊为观音大士。怀让禅师在衡山的墓碑上也清楚写着“金州安康人氏”。zDd安康新闻网

有人称怀让是唐时金州、今日安康人氏。主要源自佛教典籍《宋景德灯传录》《五灯会元》《宗镜录》的记载:“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兴安府志》和《安康地方志》也有同样记载。zDd安康新闻网

百度网上杜姓的渊源查询,杜姓氏主要有两大支:姜姓和祁姓。第一支出自姜姓,神农氏的后代,在今陕西长安东北;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尧的子孙。就杜姓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而活动陕西的杜氏家族主要集中在榆林、延安、南郑、汉中、旬阳、镇安、商南等地,安康杜氏家族则以恒口较为集中。zDd安康新闻网

如今,我已经离开云峰学校十几年了,但我依然记得杜家河坎子,记得这个我曾经奉献青春的地方、记得我曾教过的孩子们还有淳朴的家长们。zDd安康新闻网

时至今日,任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世代居住在恒河本地的老人们都清晰地记得,曾经在这片富硕的土地上,历史上有位高僧就出生地在今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的杜家河坎子。每当茶余饭后,他们依然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zDd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