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雅
从汉阴县城出发,沿着汉漩路向西南驶去,穿过层层的云海和茂密的森林,便来到位于凤凰山南麓的凤堰古梯田。
凤堰古梯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第一座开放式生态移民博物馆,一直吸引着各方关注和喜爱。2022年,“凤堰古梯田”出现在高考全国甲卷地理试题中,引导考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也再次引起各方关注和探究。凤堰古梯田,究竟美在哪里?
凤堰古梯田的美,美在其形。春天油菜花开,层层梯田披上黄色盛装。蜂飞蝶舞,花香四溢,周边山峦绿色掩映,白灰暗黄的民居点缀其中,一群群赏花人散游于花间林下,房前屋后,一阵春风拂来,油菜花香随春潮涌动,涤荡人们的心田。初夏,油菜收获了,灌满了山泉水的梯田像一幅幅镜面,将天空、云朵、朝阳、夕晖、农舍、树木倒映其中。农人赶着耕牛来到田中,打乱了这宁静,却带来拔秧、牛耕、打靶、插秧的热闹景象。天蓝蓝,水蓝蓝,波光粼粼中一点绿,当梯田插满稻秧后,一幅高低错落的美丽画卷就展现在眼前。盛夏时节,水稻长满了梯田,与周边山峦一色,仿佛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覆盖在这梯田之上。置身田埂上,只闻水声不见水,只听蛙声不见蛙,再应和着山间的鸟鸣蝉吟,还有远处农舍中不时传来的鸡鸣犬吠,一曲清新自然的交响乐令人深深沉醉。秋天到了,稻子黄了,金灿灿的稻穗散发出阵阵稻香,在空气中弥散。农人用镰刀割稻、脱粒,这传统的收割景象让游人不仅看得真切,还可以亲身体验。农舍的窗户上挂满红红的辣椒,屋檐下堆放着南瓜、土豆、玉米棒,院子里晒着稻粒,这样的丰收场景令人心生欢喜。冬季是梯田里的银季,飞雪弥漫,梯田银装素裹,农舍炊烟袅袅,家家都准备着过年待客的美食。
凤堰古梯田的美,更美在其神韵。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朝乾隆年间,湖南长沙和湖北麻城一带的移民迁徙于此,发现这里浩瀚的云海和长年不断流的小溪有别于其他地方,决定在这片山地上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于是,他们一边给当地富裕人家种地,一边用南方修田造地技术修筑山地水梯田。年复一年,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现在蔚为壮观的万亩古梯田。当地的小气候降水比周边多,茂密的山林成了天然的储水库。丛林养水,林下成溪,溪自灌溉,浑然天成。修筑的梯田因山就势,就地取土,夯实成埂。这是当地先民发现的自然规律,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揭示了人类的生存之道。
凤堰古梯田的神韵美还在于它见证了先民们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梯田的开拓者早先来到这里寄人篱下、白手起家,靠着为别人打工逐步积累财富,依托智慧和技术修田造地,从而建起了自己的房子。由小房到大房,到山寨,到城堡,逐渐成为影响一方的富足人家。为了获得更多财富,他们又开始走出梯田,从家乡汉江码头到武汉汉口沿途开设商店,把山里的土产卖出去,把家乡所需的食盐、布匹及其他商品引进来,实现了由农业向商业的拓展,他们的财富得到更多更快积累。散落在梯田间错落有致、生态宜居、功能齐全的吴家花屋、冯家堡子等明清建筑和多处堡子遗址就是见证。
凤堰古梯田的神韵美更在于它彰显的文化精神。古梯田开拓者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随着家庭的不断扩大、族群的不断发育,先民们逐步建立起家庭和家族管理体制,这些文化积累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吴氏家族坚守“重孝悌、重修身、务本业、尚读书”的家训,从拓荒造田开始,他们就注重兴修水利、福泽周边百姓。更可贵的是,当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他们又开始修桥补路、兴办学校。现如今,吴氏族人已发展至两万多人,其子孙后代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村的冯氏早年跟吴氏一样,积累起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后来却走向衰败。究其原因,相传是冯氏先辈曾经虐待为其家族振兴作出贡献的家仆,当一个家族放弃了利他的精神追求,不再坚守信用、与人为善,就会失去众人支持,逐步走向衰落。
凤堰古梯田因自然美而生,因内在美而兴,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凤堰古梯田蕴含着厚重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如何更好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是如今我们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