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论沈尹默新诗的传统面向和诗学价值
2023-06-16  来源:本站原创

□ 朱云cHY安康新闻网

“物态化”抒情模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点,沈尹默的部分新诗创作属于“物态化”抒情模式。沈尹默的《三弦》等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一种诗歌发展线索中体现出其开拓者的意义。cHY安康新闻网

沈尹默是新诗初创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其诗作《月夜》和《三弦》已经被认定为新诗初创期,甚而是整个新诗史中的优秀作品。作为新诗初创期的代表诗人,沈尹默的新诗创作不免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因素。从新诗现代化的角度看,创作新诗而带有古典诗歌的因素,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好的;然而,从文学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优秀的文学创作又总是在借鉴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本人认为,沈尹默以《三弦》为首的部分新诗创作,成功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物态化”抒情模式,为中国新诗的创作开拓了一条有价值的路径。cHY安康新闻网

一、沈尹默新诗的“物态化”抒情模式cHY安康新闻网

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力图在对客观物象的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绘,也是主观情思的表达,情景交融。cHY安康新闻网

考察沈尹默的新诗创作,既有“意志化”抒情方式,也有“物态化”抒情模式。前者的代表诗歌是《月夜》,后者的代表作是《三弦》。先看《月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首诗歌虽然也有物象描写,但它不是写实,而是通过物象描写象征诗人“追求人格独立”的主体情思:“霜风”“寒月”象征压迫性的力量,“我”和“树”象征对这种压迫的反抗;树“顶高”,是一个强大的反抗力量,但“我”却没有靠着,象征着“我”的人格独立。cHY安康新闻网

再看《三弦》,这首诗歌描写中午时分,一个破大门里传来三弦琴声,大门外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不声不响地听着:cHY安康新闻网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cHY安康新闻网

谁家破大门里,半兜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cHY安康新闻网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cHY安康新闻网

从内容的层面看,这首诗歌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社会不平的人道主义的感慨”“人生命运无法把握的呻吟”“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从抒情模式的角度看,这首诗歌作为“物态化”抒情的代表作,它和《月夜》的“意志化”象征抒情很不一样,无论将这诗歌的内容解读成上面三层含义的哪一种,都是从诗歌的客观物象描写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是象征暗示出来的。cHY安康新闻网

在沈尹默已知的18首新诗创作中,至少有4首是“物态化”抒情,说明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物态化”抒情模式确实是沈尹默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cHY安康新闻网

二、沈尹默新诗“物态化”抒情模式的诗学价值cHY安康新闻网

要理解沈尹默新诗“物态化”抒情模式的诗学价值,必须回到新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新诗的产生,与中国古典诗歌创造的模式化不无关系:到“五四”时期,因为唐宋诗歌的辉煌成就,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不断模仿和重复前人的诗歌语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再现现实的能力。于是胡适才出来振臂一呼: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做。其目的就是要重新恢复中国诗歌语言对现实地再写能力。cHY安康新闻网

根据前面对沈尹默两首“物态化”抒情模式作品的解读来看,尽管它们都采用了近乎白描的手法,却并不直白。原因在于“物态化”抒情模式通过客观物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的主体情思,使得诗歌的内蕴表达比较含蓄。cHY安康新闻网

事实是,“物态化”抒情模式一直就流淌在新诗的发展过程当中,只不过我们缺乏系统的梳理。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诗人不得不离开康桥,写下如下诗句的时候:“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尽管诗人没有任何语言说到自己的伤感,而只是对当时情景的如实描绘,可是在这种如实描绘中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种浓浓的伤感情绪。cHY安康新闻网

“物态化”抒情模式,从沈尹默起,一直到于坚、韩东的诗歌创作,一直就存在于新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沈尹默的《三弦》等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一种诗歌发展线索中体现出其开拓者的意义。cHY安康新闻网

(作者系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 cHY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