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璩勇
2012年4月20日,受安康学院邀请,刘树坤教授专程来安康作《城市河流与城市发展》讲座。刘树坤教授是国内河道减灾研究的开路人,他亲手创立了水利部减灾研究中心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是国内洪水风险图编制的首倡者和践行者,完成了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重点地区10余万平方公里的风险图编制,以及沈阳、广州、哈尔滨、深圳、盘锦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工作;他在国内首先提出城市水利概念,在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内设立了〝城市水力学学组〞,后发展为〝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又倡议在水力学研究所内成立了城市河流研究室。1999年,刘树坤教授提出〝大水利〞理论框架,对河流的防洪、水资源开发、保护、景观、生态修复、水文化等开展综合性研究。先后完成了哈尔滨、延安、佳木斯、广州、武清、龙口等城市的河流综合整治方案,有些已在实施。此次前来安康讲学,72岁的刘树坤教授做了精心准备,针对安康具体情况,颇多定向指导提示。以下为讲座部分内容,经刘树坤教授本人亲自审定同意发表。惜小子人微言轻。此稿见报后如石沉大海。聊备存于此,以俟君子。
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位置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是和谐的吗?这其实是刘树坤教授首先让听众认识的问题。刘树坤教授列举一系列现象说明当前城市河流面临的处境。被奴役——河流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断流;水电过度开发,河流节点化、湖沼化;被强暴——河流成了污水、垃圾的排放场,藏污纳垢;被扼杀——河流被覆盖,打入地宫,永不见天日,被填埋,永远消失……刘树坤教授认为,应该汲取传统理念,重新认识河流与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吕弘浩在《重开城内河道记》中说,“夫地之有水,犹身之有血脉;河道塞,则风水伤;血脉滞,则身病,必然之理也。”古代城市规划多以河流为城市景观轴线,兼具排洪、生活用水、航运、景观、休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现代城市多将道路作为城市景观轴线,车流、人流混杂,噪声、尾气污染。很多城市规划对水的认识不如风水先生,舟曲灾害就是惨痛的教训。城市规划中河流改线、缩窄河道、填埋河湖等成为常规手段,缺乏灾害风险概念,许多城市的开发区都设在低洼地,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刘树坤提出,要学习古人建城的经验,将水系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上位规划。综合考虑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交通、环境、景观、亲水、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需求。建设不怕水的城市刘树坤教授认为,建设不怕水的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方向。他认为,经过多年防洪设施建设,当前外水进入城市造成灾害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同时由于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则越来越大。当前城市越来越大,而对洪涝灾害不是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脆弱。其原因一是城镇发展过快,城镇建设范围已经不断扩展、深入到地质高风险的区域。包括容易形成内涝、易于造成河道洪水倒灌的低洼地带,以及易发泥石流灾害的山坡地带。二是在城镇建设中,一些河流、自然泄洪沟壑或被填埋、或被缩窄、覆盖、或被被硬化、渠化;加之城市地面多为水泥硬化,透水地表面积大幅减少,遭遇暴雨,城区排水泄洪管道能力降低。目前,人们对外洪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对内涝未必认识到位。他提醒安康注意,安康不仅是一个滨水城市,也是一个背靠山地的城市。从长期看,内涝外洪都存在一定压力。他提出,安康汉江洪水峰高量大,要在对沿江堤防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建立和完善洪水风险管理体制,做好洪涝灾害的预、警报系统和居民避难系统;安康山丘面积大,坡水内涝是主要灾害因素,要通过坡水拦截工程、高水高排,减少坡水对城区的威胁;通过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建设泥石流拦截工程,减少灾害损失;市区要按照暴雨与汉江高水位遭遇,建设排涝系统和雨洪调蓄设施。他还特别提醒注意安康东西二坝低洼地带,现在进行的堤坝建设是按照2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在该地区的建设包括居民住房依然应该兼顾考虑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刘树坤教授指出,城市的河流是人与水接触最密切的地方,城市河流在城市中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在进行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时,要切实保证不能牺牲河流的其他功能。城市河流的整治要综合兼顾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要保持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特征,把城市滨水空间建成最安全、最舒适的空间,成为人水和谐的城市。刘树坤教授介绍说,传统的水利建设可以用“兴利”和“除害”两大内容加以概括:兴利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如水力发电、城市用水、农业灌溉、航运等;除害是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如修堤筑坝、疏通河道、挖河导流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是水域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日益高涨。面对这样的矛盾,以改善水域环境和再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亲水”建设就成为当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他综合考察分析得出结论,未来市民对于河流水域及其周边空间景观的要求可以概括为:⒈ 清澈的河流——不断流、水质清洁;⒉ 生动的河流——不呆板、不单调;⒊ 多样的河流——能形成多样的景观和生态系统; ⒋ 独特的河流——能反映本地独特的景观、历史、文化、风俗;⒌ 美丽的河流——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 ⒍ 舒适的河流——凉爽、舒适,并能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 ⒎ 文化的河流——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 ⒏ 生命的河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机盎然;⒐ 亲水的河流——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市民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因此,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同时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开发和保护。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树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1940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县,1991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电力建设研究所、水电部十三工程局、十三工程局科研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力学所、中国水学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水规总院等多家单位任职。1983年以后从事水灾害及湖泊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完成海河、辽河、黄河、淮河、珠江等重要洪泛区的灾害风险分析及沈阳、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研究。培养硕士、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等十余人。组织完成国家八五攻关课题"黄河下游滩区减灾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项目"淮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洪涝灾害对策研究"、国家软课题"行洪区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研究"以及其他省、部重大项目。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多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全民防洪减灾手册》、《中国湖泊环境》。近年从事未来水问题及水战略研究,被中国科协聘为《减灾白皮书》专家组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大江大河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研究》课题组院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