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璩勇
五十幅作品对于一次展览来说不算惊人,加之全部为尺幅小品,很容易被人忽视。不过,如果稍稍留意,就会由衷为这个展览点赞——因为画作虽然仅仅五十幅,但这却是一个画家在一个较短阶段针对一个专门领域单一艺术形式的创作,这就十分考验艺术家的创造力了。如果再进一步看,假如这些作品还是命题作文,还是宣传主旋律的作品,那就极为难得十分稀缺了。
4月15日,在安康群众艺术馆一楼展厅正式开展的《安康毛绒玩具国漫小品展》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惊喜的展出。
温馨的生活与艺术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不是一个简单存在于生活之外的形象,不能独立于生活之外,剥离于现实。王关棣的社区工厂题材国漫小品,自始至终洋溢着浓烈生活气息。这也许就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基本特征,不仅不回避现实生活,还积极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他不仅没有把毛绒玩具抽离出来抽象出来去生搬硬套“走传统国画道路”,反而突出和强调所表现主体毛绒玩具所存在的现实生活场景。王关棣在社区工厂车间展示主体,在家庭生活中展示主体,在毛绒玩具设计生产到销售到漂洋过海等各个环节中展示毛绒玩具。这当然只是最简单的一种对王关棣作品的表述,我只是以此提醒您在观赏作品时注意,那些玩具在各个场景中的状态,它们在家庭场景中那种家庭成员的不可或缺的样子,它们在车间中与生产者相互陪伴相互依存的关系。
看这个抱着肥猪玩具当枕头酣然大睡的胖妞妞,小儿女那种慵懒放松与小猪的笨拙憨实和谐交融。王关棣给这幅小品命名《熨帖》,也极是点睛。看这幅反映金蚕的作品,胖乎乎小金蚕打着桑叶小伞东张西望,背后是淡色水墨背景的桑树林和农舍,可以理解是小金蚕迷路觅路,也可想象是风雨欲来,小金蚕要回家。如此可爱的小金蚕形象是不是让人想起齐白石先生亲自绘制的水墨动画电影作品《小蝌蚪找妈妈》?
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它应该比生活显得主题更集中、故事线条更明显、矛盾冲突更激烈,它不像现实生活那么普通平凡。但是,艺术又应该是鲜活是有生命的,我们看看作品是不是有生活,就看它里面展示的人与人、人与场景、主体与场景是不是相辅相成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中。王关棣画笔下的毛绒玩具,恰到好处点亮了山村、温馨了车间,成为了山村生活的有机体。
艺术而不是生硬简单的宣传主旋律
不少人一说起宣传主旋律的作品,就会想起那些假大空、高大全式的东西。的确,虚假、生硬、简单、粗糙,标语、标签化的宣传形式在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这些水平低劣、缺乏艺术价值的东西不仅没有办法激发我们的热情唤起我们对美的叹惜与向往,反而败坏我们欣赏的品位。这样的东西,与其说是艺术,不如称之为糟粕;与其说是在弘扬主旋律,其实是在帮倒忙,实质上是高级黑。
当然,这是责之过切,论人诛心了。那些所谓艺术创作,显然不会也未必都是创作者心怀叵测的产物。但是至少可以批评他们没有“走心”,完全可以指责他们艺术创作能力低下。如果不是出自以上理由,他们怎么可以让那样毫无审美价值的作品公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堂而皇之登上艺术展览的殿堂?
具体到王关棣的毛绒玩具国漫小品,之所以给人以欢喜,最重要的是用心,最核心的可能是沉下身子体验生活,最关键的是王关棣热爱而不是鄙视轻视那些普通男女的生活、不是俯视与歧视普罗大众的情趣。普通家庭打扫卫生的场景极其普通平凡,少女床头读书的画面虽然优雅闲适却也司空见惯,王关棣把毛绒玩具凸显出来,让这些平凡与平淡场景中的色彩忽然不同起来,世界似乎也因此有了些改变。
的确,王关棣通过笔下的毛绒玩具改变了我们对社区工厂对新型社区乃至对新农村的视角,我们以此看到更多新农村新生活新发展新成就的一面。换句话说,这难道不是从一个小的切口对新安康、新陕西的一种新阐释?何尝不是对中国故事又一种讲述方式?
安康众多题材期待艺术家
也就在一周前,4月8日,一个题为《春山新雨》的书法小品展在凤凰山麓明月寺边的南山云见民宿院落中开展。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我提请在场书画家共同思考书法艺术与乡村的血脉关系,展望当代书法在今天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
其实,我的思考点无非在于,一个艺术家只有在融入时代发展乃至引领时代潮流时,才可能推陈出新有所作为。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所说“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无非强调与时俱进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意义。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讲,如果不能看到今天的大变局投身当下大变局,哪里能够找到另外的出路?
在南山云见,杜勤印、刘自文、毛文凯、程楼贤、吴纯宝、成欢等为代表的书画家开始旗帜鲜明走进乡村,一切还是开始。对王关棣为代表的书画家而言,则已经先行一步,他们已经深入到社区各个角落挖掘与发现并初步拿出自己的成果。
可以相信,虽然展示的是王关棣所观察与表现的那些生活,其实也正是在乡村,这些生活场景打动了艺术家,丰富了艺术家乃至在未来成就艺术家。
这个关系,恰恰在王关棣的一幅作品中惟妙惟肖表现出来。在《出来呀》这幅作品中,从书中从画册中的猴子与画册外的玩具猴和画家角力,是画家被激发?是传统被激发?是现实与传统的相互激发?是艺术品种相互的角逐与激发?显然,走进生活拥抱当代发展的艺术家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但又极其明显的变化。
作为结语,最后我期望我们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战员们去观看这个展览,去思考这个展览。在社会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之际,如何发现艺术也是生产力并且更好运用艺术创造力造福民生,这是一个更大更迫切的艺术创造空间,希望他们能够很好发现并接续、光大,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