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西
业内常用做菜来形容做新闻,记者只管采买,编辑负责烹饪,流水线作业,数道工序落地,制式的“精神大餐”端上台面。“中央厨房”的耳熟能详,无非北菜南做、南脍北烹、粗菜细做、一鱼三吃、素菜荤吃。前者是机关食堂,上什么菜吃什么菜。后者则体现了个性表达,把满汉全席做成了寻常小炒,好比自助餐,想吃什么有什么,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今天的时讯传达,不再是单一卖方市场,分众化传播逼着传统媒体脱下“制服”,换上个性穿戴。“满汉全席”不是谁都做得出来的,它需要边际成本的巨大投入。处于基层地位的市级新闻网站,敢不敢有“全席”之志?如何在“只有这些人、这种技术、这个条件”下,活得更好?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在外界信息的快速聚合海量传播中刷出存在感?做出新意?创出品牌?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做出选择,千方百计以有限的边际投入创造边际效益最优。想不想做?如何做?从而在宏大背景中展现细微个体的亮点?笔者以为必须具备三种认知:
一是自我认知。官方网站不简单等同于主流网站。随着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地市级党媒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报网融合和转型升级,进军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不断增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效应。但毋庸讳言,在当前传媒语境和大众视野下,脱胎于地市级党报等主流媒体的地方新闻网站,不可避免背负着体制内长期浸润的包袱,天然的优越感和舒适感,使得变革的勇气和定力不那么强烈。不少地市级新闻网站从诞生伊始,就先天不足,受众认可度、需求度和依附度都差强人意。占据主流,是体制赋能,占有主流,就必须发挥主流作用,这个问题必须是一道生存发展的大考。
什么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必须发出主流声音、占据主流位置、引领主流人群,并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换个角度说,能让主流人群的目光始终牢牢聚焦的媒体。但从各种案例来看,很多重大新闻的爆出,恰恰是受众自身和自媒体一马当先,引领着点击量和各界评论。传统主流媒体的滞后和失声,使其在不自觉中变得非主流甚至边缘化。这样的尴尬不在时代,而恰在自身。
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人人都握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传播者和受众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箭头指向,而是反复循环。受众意识的觉醒与大量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促成了从PGC(专业上传)到UGC(用户上传)的变化。作为此时此地最具权威性的网络媒体,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快速跟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其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必然难以叠加。因此,清醒地认知潮流、认清格局、认识自己,来一次思想理念上的提升,是所有地市级新闻网站共同的功课。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时度效”三维坐标中建立出发点和落脚点,才可能显身发音,有为有位。
二是内容认知。全媒体时代同样奉行“内容为王”。传统媒体一直秉承内容为王理念,在新闻内容的创造上下足了功夫,这似乎成为传统的因袭。部分人据此认为,全媒体时代的核心要义就一个:速度,谁跑在最前面,谁就掌握了方向盘。但扒开融媒体的层层外衣,快是现象,受众的硬核需求,仍是背后的原因。谁能解答为什么,揭示其本质,谁最终冲刺才有纪录意义。
从1G到5G,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进而演化到移动媒体、智慧媒体,融者为王的大趋势下,传播方式、表达方式的创新固然相当必要,但这一切仍然是为内容服务的。新闻是产品,看重的是质量、是内涵,融媒体信息仍然以“有用”和“揭示”为价值体现,“光刮风不下雨”也会为受众抛弃。内容为王也是全媒体的镇山之宝,是信息分众时代的通行证。
虽然传统媒体对自身境地要有足够充分的认知,但也不能为压力山大所困。必须清醒地看到,转型升级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有基础和条件的。人民网、新华网等大网也是从传统媒体脱胎而来,也是在传统媒体的基因中不断盘活存量以提升增量,增量的生命综合体正是传统与技术、理念、功能融合的结果。对地市级新闻网站来说,党媒基因不能变异,要坚持舆论主导权,必须成为当地最好内容的平台和最好服务的平台。在勇敢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新渠道的洗礼中,坚持从媒体特质出发,毫不动摇地抓好自己的内容创新,让内容成为服务的利器。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要素:观点。都在抢速度,都在报新闻,但真正有质量的全媒体,从来不会放弃相当传统的要件之一,即观点。信息汹汹,泥沙俱下,谁能在纷繁芜杂的各种现象中厘清思路,表明态度,谁就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走在了前面。既阐述事实,也表明看法;既说明是什么,也说明为什么;既海纳百川,也旗帜鲜明。这样的深度解读,才是全媒体该有的操作。
三是表达认知。多元化的快速体验式表达是基础。尽管在传媒行业,也存在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需求,但在秉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传播方式和手段也日趋成为传播力和公信力的基础。对地市级新闻网站而言,不管愿不愿意跟、跟不跟得上,微、端、屏时代已然到来,移动现场又提出新要求。现在不是简单进场、坐当看客或在传统语境下消极平行移动的问题,而是如何提升,快速跟上的问题。
2019年的全国“两会”,中央级融媒体借助5G元年的一波波“神操作”,让地方网站瞪大了眼睛。AR小视频(虚实场景增强)、全球首个AI女主播(人工智能)、VLOG(视频博客)等等,借助央媒多年积淀的影响力席卷而来。地市级网站既开了眼界,也对自己身家再三掂量,同时不得不承认刚刚激起一点融媒体浪花的地方新闻网站,原来仍在传统媒体的现实打转转,压力传导和形势倒逼要求我们走得更快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省融媒体的“虹吸现象”一浪高过一浪,中省主流媒体不断强调的“下沉”,恰恰给地市级新闻网站提供了求生、求变、求好的机遇和渠道。移动互联优先的时代,一通万通,一融万融。除了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和两微一端,地方党媒的短视频、VLOG等也能有所作为。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和新华社云平台等诸多阵地的面世,确保了基层新闻网站的渠道是畅通的。安守自身、借力发力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立足本区域新闻资源,在确保影响力充分辐射当地的同时,用好的新闻产品一路往上走、往外走,最终也能走出地市级新闻网站“故乡山花分外香”的未来。
传播界习惯用“10万+”来衡量覆盖面和影响力。对地市级新闻网站来说,“10万+”尽管不能作为一个单纯的风向标,但提升流量也是现实要求。热度媒体自带流量。只要理念足够新,内容足够强,传播足够快,也有成为爆款的潜质。所以,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宜妄自菲薄。既不能井口观天,也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大格局大视野,站在自己的山口,扒开迷雾看世界,烹好每一道地方小鲜,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新闻时令蔬菜,也能成为抢手货。哪怕大醇小疵,也能让人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