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多好东西,我们今天都读错了,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今人释曰对庶人无须礼遇,对大夫不加刑罚,这在批判封建统治。先秦时候,上、下分别有“尊敬、鄙视”的意思,古人那是说,以礼待人,不舍庶人,而法贵平等,就是大夫之身,刑罚也不能法外敬尊。这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以贯之。封建时代讲“刑不上大夫”,恰是告诫大夫你要自尊,不要弄得刑罚上身有辱身份,万一犯事,便宜自裁。相当于我们今天对官员的警示教育,先敲警钟。“食色性也”,今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不然,而是老夫子死后多少年另一个大文化人告子说的,他与孟子同时代。今人说“追求美食与女色是人的天性”,孔子未说过如此混帐的话,亦且不是告老师的原意。食是温饱,色,却不指女色,而是对美好的向往,翻译成今语便是:人解决了温饱之后,还有更高追求,那就是精神的愉悦,相当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今人误读古人意,怕是给自己耽于享乐找依据,美其名曰这是人的天性,很多人因此入了这死胡同,自己把自己废了。“民无信不立”,这是孔子说的,他老人家说“信”比“足食”“足兵”都重要。信,就是信用、诚信、诚恳、信任,原是讲国家废立与民众信任关系的,不信则不立。我们很长时间把“信”解读为信仰,词倒是放大了内里却变虚了,所以今天我们缺“信”。信任、诚信,都是具体实在事,老百姓能说能做,所以“信”不要讲空话,要实在,这很重要,因为古人说了,没有信任,国则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