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对土地敏感。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经历了从分田分地,到大集体,再到家庭联产承包,共和国的农民,两次真正做“地主”,两次土地都焕发了应有的生命力。分合分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宿命。去年一月以来,“家庭农场”这个词成为中国的流行语,据统计,中国目前家庭农场已达60余万个,尽管这些农场经营的土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平均每个农场也不过经营着13公顷土地,但其蕴藏的巨大活力势如涌潮。中央明确发展“家庭农场”,各级政府也看到“家庭农场”,各种扶持施以援手,在一些农业主产区和发达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正渐入佳境。“地主”这个词,已不再是过去的政治忌语,而成为农村财富实现的新途径。今天的“地主”不是“胡汉三”,不过是“土地规模经营主”的通俗版。这种通过土地租赁为主形成的“土地集中”,是少数人做多数人的“佃户”。安康土地不适合大规模企业化经营,土地的小块化、分散化,却特别适合“家庭农场”这样的适度规模模式,它的特殊地理分布也适合各类特色经营,是我市农业要素激活、农业资本归集、农产效益提升、农业市场化发展最有效办法。除了“家庭农场”,我们还有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农业公司、农民私人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可选择,不管哪一种农民都是产权的主体。去年3月,李克强在江苏考察家庭农场时说,“土地也能产黄金,但是小块地不行,要靠大块。”产黄金,意味生产深度要提升,靠大块,意味着土地要联合,农民与农民、农民与资本、与工商企业要联手。在国家大好政策下,我们安康在这方面应当抢步走、快步走,让更多的“地主”出现在安康这片生态沃土上,呈现安康农村应有的繁荣富裕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