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市上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场上,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的陈绪贤讲的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社区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有商家愿出30万元年租金租赁,社区经费紧张,30万对他们来说是大钱,但最终他们却做了社区群众服务中心,为辖区1200余名老人服务,人们一片叫好。
近年来,我市注重公民道德建设,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诸如“道德模范”、“安康好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最美安康人等。然而道德模范并没有得到大家争相效仿,文化沙化、价值矮化、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依旧严峻。
仔细了解,其实大多数人的心里都希望社会健康,自己成为有道德有信仰的好人。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呢?关键在于选择习惯的养成。中国原本是个农业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进入工业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业文明崩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每个人成为“经济人”,人们虽有善良的愿望,但当道德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后,人们选择了利益,整个社会也庸俗化,人们不再尊重英雄和好人,转而羡慕大款、权贵、贪官。这些选择形成了习惯,使得整个社会呈现浮躁情绪和“互害状态”,进而使人们缺乏安全感。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了,人们变富了,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就是因为“互害社会”的形成,我市大力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家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冲突时有准则,在义和利之间更多地选择道义,这种选择形成习惯就会形成“互利社会”,进而大大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降低人际成本。
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基础做起,让它融入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政策导向,融入从严治党,让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享受无上荣耀和利益,而不应让道德低下甚至鱼肉百姓的人因有钱登堂入室,享受尊重。久而久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就会成为习惯,使我安康儿女人人知廉耻,重气节。